动态环境下RFID标签防碰撞协议研究和RFID应用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1 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16-21页 |
1.3.2 阅读器防碰撞协议 | 第21-2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RFID标签识别相关理论技术基础 | 第25-31页 |
2.1 概述 | 第25-26页 |
2.2 RFID系统组成 | 第26页 |
2.3 标签识别通信基础 | 第26-30页 |
2.3.1 载波通信 | 第27-28页 |
2.3.2 标签碰撞与阅读器碰撞问题 | 第28-29页 |
2.3.3 动态帧时隙Aloha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29-30页 |
2.4 RFID中间件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标签数估计的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31-53页 |
3.1 基于经典型动态帧时隙的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31-37页 |
3.1.1 概述 | 第31页 |
3.1.2 问题描述 | 第31-32页 |
3.1.3 识别过程理论分析 | 第32-33页 |
3.1.4 防碰撞协议 | 第33-34页 |
3.1.5 性能评估 | 第34-37页 |
3.1.6 小结 | 第37页 |
3.2 基于EPC-C1G2标准的标签防碰撞算法 | 第37-53页 |
3.2.1 概述 | 第37页 |
3.2.2 问题描述 | 第37-38页 |
3.2.3 EPC-C1G2标准 | 第38-40页 |
3.2.4 标签到达率预测 | 第40-45页 |
3.2.5 碰撞时隙标签数估计 | 第45-46页 |
3.2.6 帧长确定策略 | 第46-48页 |
3.2.7 帧中止策略 | 第48-49页 |
3.2.8 防碰撞算法描述 | 第49页 |
3.2.9 性能评估 | 第49-52页 |
3.2.10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预约机制的高效率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53-85页 |
4.1 基本型预约机制防碰撞协议 | 第53-63页 |
4.1.1 概述 | 第53-54页 |
4.1.2 防碰撞协议过程 | 第54-57页 |
4.1.3 协议分析 | 第57-60页 |
4.1.4 标签数估计 | 第60-61页 |
4.1.5 协议性能评估 | 第61-63页 |
4.1.6 小结 | 第63页 |
4.2 捕获效应下预约机制标签防碰撞协议 | 第63-81页 |
4.2.1 概述 | 第63-64页 |
4.2.2 相关工作 | 第64-66页 |
4.2.3 基于捕获效应的防碰撞过程 | 第66-70页 |
4.2.4 基于捕获效应的协议分析 | 第70-78页 |
4.2.5 捕获效应下标签数估计 | 第78页 |
4.2.6 协议性能评估 | 第78-80页 |
4.2.7 小结 | 第80-81页 |
4.3 预约机制协议原型系统研制和物理实验 | 第81-85页 |
4.3.1 概述 | 第81页 |
4.3.2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81-83页 |
4.3.3 基于原型系统的物理实验 | 第83-84页 |
4.3.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标签防碰撞协议应用方案及RFID应用 | 第85-98页 |
5.1 动态环境下防碰撞协议应用方案 | 第85-90页 |
5.1.1 概述 | 第85页 |
5.1.2 中间件模型 | 第85-86页 |
5.1.3 中间件总体架构 | 第86-88页 |
5.1.4 中间件设计 | 第88-90页 |
5.1.5 小结 | 第90页 |
5.2 带RFID身份识别的嵌入式监控系统 | 第90-98页 |
5.2.1 概述 | 第90-91页 |
5.2.2 硬件系统架构 | 第91-92页 |
5.2.3 软件体系结构 | 第92-97页 |
5.2.4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98-99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3-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利成果 | 第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主研的科研项目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