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与趋势 | 第8-9页 |
1.2 相干光通信技术 | 第9-11页 |
1.2.1 相干光通信的原理和特点 | 第9-10页 |
1.2.2 外差相干探测 | 第10-11页 |
1.3 DWDM系统 | 第11-13页 |
1.3.1 DWDM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 第11-12页 |
1.3.2 大容量DWDM系统传输实验 | 第12-13页 |
1.4 四波混频(FWM)理论 | 第13-15页 |
1.4.1 FWM原理 | 第13-15页 |
1.4.2 DWDM系统中的FWM效应 | 第15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八进制调制DWDM系统 | 第17-37页 |
2.1 D8PSK和 8APSK的收发机 | 第18-19页 |
2.1.1 D8PSK和 8APSK的发射机 | 第18页 |
2.1.2 D8PSK和 8APSK的接收机 | 第18-19页 |
2.2 色散图 | 第19-20页 |
2.3 单跨传输链路纯D8PSK DWDM系统的简并FWM模型 | 第20-24页 |
2.4 单跨传输链路纯 8APSK DWDM系统非简并FWM模型 | 第24-26页 |
2.5 多跨色散管理光纤链路的多种D8PSK/8APSK组合的FWM模型 | 第26-30页 |
2.5.1 D8PSK调制探测信道FWM噪声 | 第27-29页 |
2.5.2 8APSK调制探测信道FWM噪声 | 第29-30页 |
2.5.3 随机变化的偏振态对FWM噪声方差的影响 | 第30页 |
2.6 D8PSK和 8APSK探测信道误码率(BERs)表达式 | 第30-33页 |
2.6.1 D8PSK调制探测信道的误码率 | 第31-32页 |
2.6.2 8APSK调制探测信道的误码率 | 第32-33页 |
2.7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QAM调制的探测信道误码率近似计算方法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QAM信号单信道系统仿真设计 | 第38-41页 |
3.2.1 QAM信号调制原理 | 第38-39页 |
3.2.2 16-QAM调制光发射模块 | 第39-40页 |
3.2.3 16-QAM调制光接收模块 | 第40-41页 |
3.3 误差矢量幅度 | 第41-43页 |
3.3.1 EVM的定义 | 第41-42页 |
3.3.2 OSNR,EVM和BER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3.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3.5 QAM调制的探测信道误码率近似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3.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大容量DWDM系统传输特性分析 | 第47-56页 |
4.1 基于OptiSystem的仿真模型 | 第47页 |
4.2 超高速DWDM传输系统的FWM效应 | 第47-50页 |
4.2.1 DWDM传输系统的仿真 | 第47-48页 |
4.2.2 高速DWDM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4.3 不同调制格式DWDM系统的FWM效应 | 第50-51页 |
4.4 多信道 16-QAM传输特性分析 | 第51-55页 |
4.4.1 传输链路的设计 | 第51-52页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