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及现状 | 第11-24页 |
1.2.1 加氢脱硫 | 第11-13页 |
1.2.2 裂解脱硫 | 第13页 |
1.2.3 氧化脱硫 | 第13-14页 |
1.2.4 生物脱硫 | 第14-16页 |
1.2.5 萃取脱硫 | 第16-17页 |
1.2.6 吸附脱硫 | 第17-24页 |
1.2.6.1 吸附剂的种类 | 第18-20页 |
1.2.6.1.1 分子筛吸附剂 | 第18-19页 |
1.2.6.1.2 活性炭吸附剂 | 第19页 |
1.2.6.1.3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吸附剂 | 第19-20页 |
1.2.6.1.4 其他类型的吸附剂 | 第20页 |
1.2.6.2 吸附机理 | 第20-24页 |
1.2.6.2.1 物理吸附脱硫机理 | 第21-22页 |
1.2.6.2.2 反应吸附脱硫机理 | 第22-23页 |
1.2.6.2.3 选择性吸附脱硫机理 | 第23-24页 |
1.2.7 其他脱硫方法 | 第24页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6-27页 |
2.2 吸附剂制备 | 第27-29页 |
2.3 吸附剂活性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3.1.1 模拟汽油的配制 | 第29页 |
2.3.1.2 干扰物模拟汽油的配制 | 第29页 |
2.3.1.3 电解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3.2 吸附剂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3.3 吸附量q_t的计算方法 | 第30页 |
2.4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2.4.1 XRD | 第30页 |
2.4.2 差热-热重 | 第30-31页 |
2.4.3 激光粒度分布仪 | 第31页 |
2.4.4 比表面及孔结构 | 第31-32页 |
3 制备因素对CuCl/SiO_2吸附脱硫剂性能的研究 | 第32-38页 |
3.1 XRD | 第32-33页 |
3.2 焙烧温度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焙烧时间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负载量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吸附剂对不同硫化物的吸附效果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载体对负载型CuCl吸附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吸附剂制备 | 第38页 |
4.2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 | 第38-39页 |
4.3 不同载体的吸附剂对乙硫醇的吸附 | 第39-40页 |
4.4 不同载体的吸附剂对噻吩的吸附 | 第40-41页 |
4.5 不同载体吸附剂对苯并噻吩的吸附 | 第41页 |
4.6 不同载体吸附剂对二苯并噻吩的吸附 | 第41-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等体积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吸附脱硫剂性能的研究 | 第44-50页 |
5.1 吸附剂制备方法 | 第44-45页 |
5.2 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还原剂用量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还原温度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47-48页 |
5.5 吸附剂对不同硫化物的吸附效果 | 第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非负载型CuCl吸附剂在汽油脱硫中的研究 | 第50-60页 |
6.1 非负载型吸附剂研究背景 | 第50-51页 |
6.2 非负载型吸附剂的物理参数 | 第51-52页 |
6.2.1 吸附剂的一些物理参数 | 第51页 |
6.2.2 激光粒度分布仪与BET-BJH数据 | 第51-52页 |
6.3 吸附脱硫 | 第52-53页 |
6.4 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53-54页 |
6.5 比表面积对吸附脱硫的影响 | 第54-55页 |
6.6 吸附剂再生 | 第55-56页 |
6.7 活化能的估算 | 第56-58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1.1 负载型焙烧吸附剂 | 第60页 |
7.1.2 负载型Na_2SO_3还原吸附剂 | 第60-61页 |
7.1.3 非负载型吸附剂 | 第61页 |
7.2 展望与规划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