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析 | 第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治安调解的概述 | 第18-23页 |
2.1 治安调解的定义 | 第18页 |
2.2 治安调解的主体 | 第18-19页 |
2.3 治安调解的渊源及法律依据 | 第19-21页 |
2.3.1 治安调解的渊源 | 第19-20页 |
2.3.2 治安调解的法律依据 | 第20-21页 |
2.4 治安调解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2.4.1 自愿原则 | 第21页 |
2.4.2 平等原则 | 第21页 |
2.4.3 责任分配原则 | 第21页 |
2.4.4 公正与效率的原则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治安调解的作用及适用条件 | 第23-27页 |
3.1 治安调解的作用 | 第23-25页 |
3.1.1 减少社会犯罪,缓和社会矛盾 | 第23-24页 |
3.1.2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 第24页 |
3.1.3 分流矛盾纠纷,缓解诉讼压力 | 第24页 |
3.1.4 使百姓信服,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 | 第24-25页 |
3.2 治安调解的适用条件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灌南县公安局治安调解的现状 | 第27-34页 |
4.1 灌南县公安局治安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27-28页 |
4.2 当前治安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8-31页 |
4.2.1 立法滞后,适用条件判断不明确 | 第28-29页 |
4.2.2 调查取证和程序规范意识薄弱 | 第29-30页 |
4.2.3 执法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 第30-31页 |
4.2.4 调解协议缺乏约束力,履行存在不可预知性 | 第31页 |
4.3 治安调解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4.3.1 警力不足,纠纷案件接警量激增 | 第31-32页 |
4.3.2 业务能力不足,缺乏业务指导 | 第32页 |
4.3.3 办案超期拖沓,缺乏责任心 | 第32-33页 |
4.3.4 各级基层调解组织功能未形成合力,功能普遍弱化 | 第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灌南县公安局治安调解工作优化 | 第34-44页 |
5.1 准确把握治安调解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避免随意性 | 第34-35页 |
5.2 严格按照程序办案,确保治安调解程序正当 | 第35-37页 |
5.3 加强治安调解工作执法人员的素质 | 第37-39页 |
5.4 多重方式衔接,保证治安调解实施 | 第39-43页 |
5.4.1 各部门观念上协同合作 | 第39-40页 |
5.4.2 各部门机构设置协同合作 | 第40-42页 |
5.4.3 各部门证据整合协同合作 | 第42-43页 |
5.4.4 各部门调解效力对接协同合作 | 第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