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和二阶动力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体外预应力技术 | 第8页 |
1.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构成 | 第8-11页 |
1.2.1 体外预应力筋主要类型 | 第9页 |
1.2.2 锚固系统 | 第9-10页 |
1.2.3 转向装置 | 第10-11页 |
1.3 体外预应力的力学特点 | 第11页 |
1.4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 | 第11-13页 |
1.4.1 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4.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应用 | 第12-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1 静力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2 动力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梁应力增量的分析 | 第18-36页 |
2.1 预应力应力增量求解介绍 | 第18-20页 |
2.2 体外预应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介绍 | 第20-33页 |
2.2.1 粘结折减系数法 | 第21-23页 |
2.2.2 弯矩曲率分布法 | 第23-26页 |
2.2.3 规范法 | 第26-28页 |
2.2.4 通过挠度求应力增量 | 第28-33页 |
2.3 结论 | 第33-36页 |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梁的摩擦效应分析 | 第36-50页 |
3.1 转向块与体外筋之间的摩擦分析 | 第36-40页 |
3.1.1 摩擦单元 | 第39-40页 |
3.2 算例分析 | 第40-48页 |
3.2.1 模型数据 | 第40-41页 |
3.2.2 简支梁计算分析 | 第41-43页 |
3.2.3 连续梁的计算分析 | 第43-48页 |
3.3 结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梁的动力分析 | 第50-78页 |
4.1 前言 | 第50-52页 |
4.2 等效刚度法 | 第52-57页 |
4.2.1 弯曲振动微分方程 | 第52-55页 |
4.2.2 两个假设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4.3 能量法分析体外预应力梁的二阶效应 | 第57-72页 |
4.3.1 前言 | 第57-59页 |
4.3.2 能量法分析简支梁 | 第59-64页 |
4.3.3 能量法分析连续梁 | 第64-68页 |
4.3.4 计算分析 | 第68-72页 |
4.4 集中质量法 | 第72-74页 |
4.5 计算结果比较 | 第74-76页 |
4.6 结论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附录A 摩擦效应分析部分FORTRAN程序代码 | 第89-96页 |
附录B 求解自振频率的FORTRAN程序代码 | 第96-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