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9417雄穗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差异蛋白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植物雄性不育第12-14页
        1.1.1 非遗传性雄性不育第12-13页
        1.1.2 遗传性雄性不育第13-14页
    1.2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方法第14-19页
        1.2.1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第14-16页
        1.2.2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第16-18页
        1.2.3 基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第18-19页
    1.3 玉米雄性不育第19-20页
        1.3.1 温光敏雄性不育第19页
        1.3.2 玉米9417第19-20页
    1.4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系方面的研究第20-21页
        1.4.1 植物组织器官水平的研究第20-21页
        1.4.2 在亚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第21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不育系和可育系雄穗形态观察第23-33页
    2.1 试验材料及所用试剂仪器第2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3页
        2.1.2 试验试剂及其配制第23页
        2.1.3 试验仪器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2.2.1 雄穗形态观察第23页
        2.2.2 细胞学观察第23-25页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5-32页
        2.3.1 可育系与不育系形态观察结果第25-26页
        2.3.2 雄穗生长发育规律第26-28页
        2.3.3 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第28-32页
    2.4 讨论及小结第32-33页
        2.4.1 雄穗整体发育发展规律第32页
        2.4.2 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第32-33页
第三章 不育系和可育系雄穗生理指标差异第33-45页
    3.1 试验材料及所用试剂仪器第33-34页
        3.1.1 试验材料第33页
        3.1.2 试验试剂及其配制第33-34页
        3.1.3 试验仪器第34页
    3.2 试验方法第34-37页
        3.2.1 POD、SOD、CAT、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4-36页
        3.2.2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36页
        3.2.3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36-37页
        3.2.4 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7页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2页
        3.3.1 POD活性测定结果第37-38页
        3.3.2 SOD酶活性测定结果第38-39页
        3.3.3 CAT酶活性测定结果第39页
        3.3.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结果第39-40页
        3.3.5 MDA含量测定结果第40-41页
        3.3.6 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第41-42页
        3.3.7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第42页
    3.4 讨论及小结第42-45页
        3.4.1 玉米雄穗生理指标的发生发展规律第42-43页
        3.4.2 不育系与可育系生理指标差异第43-45页
第四章 可育系与不育系雄穗差异蛋白质的研究第45-60页
    4.1 试验材料及所用试剂仪器第45-46页
        4.1.1 试验材料第45页
        4.1.2 试验试剂及其配制第45页
        4.1.3 试验仪器第45-46页
    4.2 试验方法第46-48页
        4.2.1 玉米雄穗蛋白质提取方法筛选第46-47页
        4.2.2 上样量优化第47页
        4.2.3 凝胶浓度优化第47页
        4.2.4 不育系与可育系雄穗蛋白SDS电泳第47-48页
        4.2.5 差异蛋白的消化第48页
        4.2.6 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第48页
    4.3 结果及分析第48-56页
        4.3.1 玉米雄穗蛋白质提取方法筛选结果第48-49页
        4.3.2 上样量优化结果第49-50页
        4.3.3 凝胶浓度优化结果第50页
        4.3.4 SDS-PAGE电泳结果第50-51页
        4.3.5 质谱鉴定结果第51-56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56-60页
        4.4.1 蛋白质提取及凝胶电泳的优化结果第56-57页
        4.4.2 质谱鉴定结果讨论第57-60页
第五章 总结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页
    5.2 创新点第60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介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下一篇:猪心肌组织中产辅酶Q10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培养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