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创新之处第16-19页
第2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第19-29页
    2.1 “互联网+”的相关论述第19-22页
        2.1.1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第19页
        2.1.2 “互联网+”的科学内涵第19-20页
        2.1.3 “互联网+”的思维特点第20-22页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相关论述第22-26页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第22-23页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分类第23-25页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相互作用第25-26页
    2.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意义第26-29页
        2.3.1 有利于完善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第26-27页
        2.3.2 有利于改变单向保守的教育理念第27页
        2.3.3 有利于丰富单一的教育资源和模式第27-28页
        2.3.4 有利于保障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第28-29页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第29-39页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调查第29-33页
        3.1.1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第29-30页
        3.1.2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第30-33页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3-36页
        3.2.1 开放性平台建设的忽略第33-34页
        3.2.2 教育对象主动性的缺乏第34-35页
        3.2.3 教育资源和方式的单一第35页
        3.2.4 反馈与评价设置的冗繁第35-36页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6-39页
        3.3.1 教育意识的封闭性第36-37页
        3.3.2 教育方式的强制性第37页
        3.3.3 教育理念的保守性第37页
        3.3.4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第37-39页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路径第39-53页
    4.1 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全方位完善沟通机制第39-43页
        4.1.1 建设实时交流平台,加强双向互动第39-40页
        4.1.2 开辟舆论汇集平台,畅通诉求表达第40-42页
        4.1.3 构筑信息分享平台,丰富在线讨论第42-43页
    4.2 坚持“用户驱动”原则,全员参与优化激励机制第43-46页
        4.2.1 树立学生至上理念,调动主体参与第43-44页
        4.2.2 建立师生平等关系,维系正确引导第44-45页
        4.2.3 提倡学生自主教育,鼓励自我体验第45-46页
    4.3 勇于跨界打破壁垒,全手段重组保障机制第46-48页
        4.3.1 跨学科理念的融入,整合利用资源第46-47页
        4.3.2 开发多元授课模式,优化教学效果第47页
        4.3.3 全方面力量的汇集,联动相关部门第47-48页
    4.4 崇尚极致简约理念,全过程公正评价机制第48-53页
        4.4.1 贯彻考评系统的指导原则,发挥导向作用第48-49页
        4.4.2 设计精简有效的考评方案,注重效率优先第49-50页
        4.4.3 删减繁杂无关的反馈工具,保证操作及时第50-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一第61-63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研究--以三起典型案例为视角
下一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研究--以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贵州XX股份有限公司水污染侵权纠纷等四个案例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