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染料及染料废水 | 第10-12页 |
1.1.1 染料的分类 | 第10-11页 |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1页 |
1.1.3 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4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 | 第12页 |
1.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 | 第12-19页 |
1.2.1 物理化学法 | 第13-14页 |
1.2.2 化学法 | 第14-16页 |
1.2.3 生物法 | 第16-18页 |
1.2.4 零价铁还原水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1.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浸渍法 | 第19-20页 |
1.3.2 沉淀法 | 第20页 |
1.3.3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3.4 微乳液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 | 第23-31页 |
2.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 第23-24页 |
2.1.1 偶氮染料与靛族染料简介 | 第23页 |
2.1.2 活性艳红X-3B与靛蓝二磺酸钠的简介 | 第23-24页 |
2.2 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装置及技术参数 | 第24-25页 |
2.2.2 操作方法 | 第25-26页 |
2.3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6-27页 |
2.3.1 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2.4.1 吸光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2 pH的测定及仪器校准缓冲溶液配制 | 第28-29页 |
2.4.3 铁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4.4 催化剂的电镜扫描表征 | 第29页 |
2.4.5 质谱扫描 | 第29-30页 |
2.4.6 电子顺磁共振波普扫描 | 第30-31页 |
第3章 零价铁还原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建立 | 第31-35页 |
3.1 零价铁对臭氧催化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零价铁粒径的选择 | 第32页 |
3.3 超声对靛蓝二磺酸钠降解作用 | 第32-33页 |
3.4 出水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 | 第33-35页 |
第4章 零价铁还原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影响因素优化 | 第35-40页 |
4.1 零价铁投加量 | 第35页 |
4.2 目标物浓度 | 第35-36页 |
4.3 溶液pH | 第36-37页 |
4.4 温度 | 第37-38页 |
4.5 实际废水中的常见阴离子 | 第38-40页 |
第5章 零价铁催化臭氧氧化体系可能的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5.1 催化剂的表面性状 | 第40页 |
5.2 铁的溶出 | 第40-41页 |
5.3 自由基的鉴定 | 第41-42页 |
5.4 靛蓝二磺酸钠降解中间产物及催化机理分析 | 第42-46页 |
第6章 Fe~0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降解X-3B | 第46-51页 |
6.1 零价铁催化臭氧降解活性艳红X-3B的可行性 | 第46页 |
6.2 催化剂的烧制 | 第46-48页 |
6.3 催化剂活性 | 第48-50页 |
6.3.1 超声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6.3.2 滴碱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6.3.3 氯化亚锰溶液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6.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总结 | 第51页 |
7.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