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基于组学技术对吖啶酮衍生物8a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7页
    1.1 吖啶酮类衍生物第11-15页
        1.1.1 背景简介第11页
        1.1.2 吖啶酮类衍生物在材料领域的应用第11页
        1.1.3 吖啶酮类药物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第11-15页
    1.2 组学技术在药物发展中的研究第15-25页
        1.2.1 代谢组学在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第15-18页
        1.2.2 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第18-22页
        1.2.3 糖组学技术在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第22-24页
        1.2.4 多种组学技术间的相互联系第24-25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27页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5页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基于代谢组学对吖啶酮衍生物 8a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第27-42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3页
        2.2.1 仪器第28页
        2.2.2 试剂第28页
        2.2.3 细胞的培养及药物刺激第28-29页
        2.2.4 细胞淬灭及细胞内代谢物的提取第29-30页
        2.2.5 色谱和质谱条件第30-31页
        2.2.6 多变量数据分析第31页
        2.2.7 细胞存活和流式细胞术实验第31-32页
        2.2.8 检测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第32页
        2.2.9 脂质过氧化的检测第32页
        2.2.10 线粒体和细胞质的分离第32页
        2.2.11 Western-blotting分析第32页
        2.2.12 统计学分析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2.3.1 吖啶酮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第33-34页
        2.3.2 吖啶酮衍生物 8a,I和A作用CCRF-CEM细胞后的代谢组学分析第34-35页
        2.3.3 生物标记物的鉴定第35-38页
        2.3.4 代谢物稳定性研究第38-39页
        2.3.5 吖啶酮衍生物 8a引起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吖啶酮衍生物 8a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43页
        3.2.2 蛋白质组学的样品准备第43-44页
        3.2.3 色谱和质谱条件第44-45页
        3.2.4 数据处理第45页
        3.2.5 生物验证实验第45-46页
        3.2.6 数据挖掘统计学分析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60页
        3.3.1 基于 2D Nano-UPLC-MS~E对吖啶酮衍生物 8a作用于CCRF-CEM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6-47页
        3.3.2 8a作用CCRF-CEM细胞前后的蛋白表达轮廓第47-55页
        3.3.3 差异性蛋白的功能分类和途径分析第55-57页
        3.3.4 8a引起能量代谢紊乱的蛋白标记物第57-58页
        3.3.5 8a引起DNA损伤的蛋白标记物第58-59页
        3.3.6 8a引起氧化应激:前因后果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基于糖组学对吖啶酮衍生物 8a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第62-82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63页
        4.2.2 细胞裂解液的多糖提取第63-64页
        4.2.3 细胞膜上的多糖提取第64页
        4.2.4 N-glycan的释放第64页
        4.2.5 N-glycan的富集第64-65页
        4.2.6 纳升液质联用的检测第65页
        4.2.7 NanoHPLC-Chip-Q-TOF-MS/MS分析第65页
        4.2.8 数据分析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81页
        4.3.1 对细胞总裂解液糖组学分析的细胞数量的优化第66页
        4.3.2 细胞N糖的分离和定量轮廓第66-75页
        4.3.3 鉴定N糖组成特异的标记物第75-78页
        4.3.4 鉴定N糖结构特异的标记物第78-80页
        4.3.5 推测的吖啶酮衍生物 8a的作用机理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总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7页
致谢第97-9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株生防功能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发
下一篇:豆制品生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