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散粒体斜坡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大气边界层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风载作用下物体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散粒体斜坡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 第23-30页 |
2.1 高寒山区散粒体斜坡发育分布概况 | 第23-25页 |
2.1.1 天山公路(G217)散粒体斜坡分布概况 | 第23-24页 |
2.1.2 中巴公路(G314)散粒体斜坡分布概况 | 第24-25页 |
2.2 散粒体斜坡发育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2.2.1 散体斜坡发育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 第25页 |
2.2.2 散体斜坡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第25-26页 |
2.2.3 散体斜坡发育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 第26页 |
2.2.4 散体斜坡发育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 第26-27页 |
2.2.5 散体斜坡发育与坡向的关系 | 第27页 |
2.3 散粒体斜坡失稳诱发因素研究 | 第27-30页 |
第3章 散粒体斜坡失稳模式及运动特征研究 | 第30-49页 |
3.1 散粒体斜坡失稳力学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3.2 散粒体斜坡失稳基本模式 | 第32-37页 |
3.2.1 累进性补给式 | 第32-34页 |
3.2.2 牵引式 | 第34-35页 |
3.2.3 滚石冲击带动失稳 | 第35-36页 |
3.2.4 侵蚀破坏失稳 | 第36-37页 |
3.3 风载作用下散粒体失稳模式分析 | 第37-42页 |
3.3.1 滚石冲击与风载联合诱发型 | 第38-39页 |
3.3.2 气流涡旋诱发型 | 第39-41页 |
3.3.3 小结 | 第41-42页 |
3.4 散粒体斜坡运动特征研究 | 第42-49页 |
3.4.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 第42-43页 |
3.4.2 基于三维激光技术的散体斜坡运动特征研究 | 第43-47页 |
3.4.3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滚石冲击与风载联合诱发散粒体斜坡失稳风洞试验研究 | 第49-82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4.2 试验条件 | 第49-51页 |
4.3 试验模型及相似准则的确定 | 第51-58页 |
4.4 试验方案 | 第58-66页 |
4.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6-79页 |
4.5.1 风速大小 | 第66-71页 |
4.5.2 滚石冲击能量 | 第71-77页 |
4.5.3 滚石冲击频率 | 第77-79页 |
4.6 滚石冲击与风载联合诱发型散粒体失稳规模预测 | 第79-80页 |
4.7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气流涡旋诱发散粒体斜坡失稳风洞试验研究 | 第82-119页 |
5.1 气流涡旋诱发失稳特征 | 第82-84页 |
5.2 风蚀凹腔气流运动规律试验 | 第84-106页 |
5.2.1 气流运动规律试验设计 | 第84-87页 |
5.2.2 簸箕型凹槽内外涡旋运动及分布特征 | 第87-100页 |
5.2.3 缺.型凹槽内外涡旋运动及分布特征 | 第100-106页 |
5.3 气流涡旋诱发型散粒体失稳过程试验 | 第106-119页 |
5.3.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06-108页 |
5.3.2 簸箕型凹槽内风蚀穴形成演化过程 | 第108-115页 |
5.3.3 缺.型凹槽内风蚀穴形成演化过程 | 第115-119页 |
第6章 风载作用下散粒体起动机理研究 | 第119-129页 |
6.1 沙粒隐暴度与等效粒径 | 第119-120页 |
6.2 非均匀砂砾临界起动条件 | 第120-124页 |
6.2.1 受力分析 | 第120-122页 |
6.2.2 起动流速及粒径 | 第122-124页 |
6.3 非均匀砂砾输沙量 | 第124-126页 |
6.4 实验验证 | 第126-12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29-133页 |
结论 | 第129-132页 |
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