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概述 | 第16-21页 |
2.1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外来物种入侵涵义 | 第16页 |
2.1.2 外来物种入侵特征 | 第16-17页 |
2.2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立法概况 | 第17-20页 |
2.2.1 法律 | 第17-19页 |
2.2.2 行政法规、规章 | 第19-20页 |
2.2.3 地方法规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1-27页 |
3.1 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必要性 | 第21-24页 |
3.1.1 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严峻 | 第21-22页 |
3.1.2 现有法律调控手段不足 | 第22-24页 |
3.1.3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24页 |
3.2 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可行性 | 第24-26页 |
3.2.1 可控制性决定立法的可行性 | 第25页 |
3.2.2 国际国内法律实践决定立法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国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立法借鉴 | 第27-35页 |
4.1 美国跨部门合作管理制度 | 第27-28页 |
4.2 加拿大国家战略防治立法 | 第28-29页 |
4.3 阿根廷公众教育制度 | 第29页 |
4.4 澳大利亚国家检疫制度 | 第29-30页 |
4.5 新西兰国家防御检疫体系 | 第30-32页 |
4.6 南非外来植物物种分类管理制度 | 第32-33页 |
4.7 日本外来物种入侵等级制度 | 第33-3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立法构想 | 第35-49页 |
5.1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立法体制 | 第35-37页 |
5.1.1 立法权归属国家 | 第35-36页 |
5.1.2 立法程序 | 第36页 |
5.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立法主体 | 第36-37页 |
5.2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立法目的 | 第37-39页 |
5.2.1 外来物种入侵管理 | 第37页 |
5.2.2 保护环境 | 第37-38页 |
5.2.3 保障公众健康 | 第38页 |
5.2.4 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38-39页 |
5.3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5.3.1 防治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5.3.2 生态系统方式管理原则 | 第40页 |
5.3.3 公众参与原则 | 第40页 |
5.3.4 协调合作原则 | 第40-41页 |
5.4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的法律制度 | 第41-45页 |
5.4.1 外来物种入侵等级划分制度 | 第41页 |
5.4.2 环境风险预警制度 | 第41页 |
5.4.3 动植物检疫制度 | 第41-42页 |
5.4.4 引种申报审批制度 | 第42页 |
5.4.5 入侵爆发应急制度 | 第42-43页 |
5.4.6 入侵跟踪警示监测制度 | 第43页 |
5.4.7 入侵清除生态修复制度 | 第43-44页 |
5.4.8 公众教育制度 | 第44页 |
5.4.9 协调式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5.5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 第45-48页 |
5.5.1 民事责任 | 第45-46页 |
5.5.2 行政责任 | 第46-47页 |
5.5.3 刑事责任 | 第47-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