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交易基本问题概述 | 第13-23页 |
2.1 气候变化与碳减排 | 第13-17页 |
2.1.1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第13-14页 |
2.1.2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 第14-16页 |
2.1.3 碳减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2.2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问题 | 第17-20页 |
2.2.1 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2 碳排放权 | 第18-19页 |
2.2.3 碳排放权交易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 第20-22页 |
2.3.1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减排的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2.3.2 《京都议定书》确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与缺陷分析 | 第23-30页 |
3.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与法律现状 | 第23-28页 |
3.1.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现状 | 第23-24页 |
3.1.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法律法规现状 | 第24页 |
3.1.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现状 | 第24-28页 |
3.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28-29页 |
3.2.1 碳交易制度的立法层级较低 | 第28页 |
3.2.2 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模糊 | 第28页 |
3.2.3 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较窄 | 第28-29页 |
3.2.4 行政管制手段限制了市场交易 | 第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欧盟与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借鉴 | 第30-37页 |
4.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第30-32页 |
4.1.1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 第30-31页 |
4.1.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内容 | 第31-32页 |
4.2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 第32-33页 |
4.2.1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 第32-33页 |
4.2.2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内容 | 第33页 |
4.3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4.3.1 确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 第33页 |
4.3.2 合理的初始分配指标的方式 | 第33-34页 |
4.3.3 确立了明确的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范围 | 第34-35页 |
4.3.4 宽泛的碳排放权交易对象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5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3页 |
5.1 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层级和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5.1.1 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层级 | 第37页 |
5.1.2 增强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可操作性 | 第37-38页 |
5.2 确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控制与初始分配 | 第38-39页 |
5.2.1 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控制 | 第38页 |
5.2.2 碳排放权交易的初始分配 | 第38-39页 |
5.3 扩大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与交易对象 | 第39-41页 |
5.3.1 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 | 第39-40页 |
5.3.2 碳排放权交易的对象 | 第40-41页 |
5.4 健全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监管机构 | 第41-42页 |
5.4.1 监管机构的设置 | 第41页 |
5.4.2 监管机构的职责 | 第4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