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3页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评述第14-18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的思路第18-19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1.4.1 研究的创新第20-21页
        1.4.2 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第22-34页
    2.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的理论借鉴第22-25页
        2.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22-23页
        2.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第23-25页
        2.1.3 政治心理学理论第25页
    2.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与特征第25-30页
        2.2.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第26-29页
        2.2.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征第29-30页
    2.3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第30-34页
        2.3.1 政治认知第31页
        2.3.2 政治情感第31-32页
        2.3.3 政治意志第32-33页
        2.3.4 政治信念第33页
        2.3.5 政治行为第33-34页
3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趋向分析第34-42页
    3.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条件分析第34-37页
        3.1.1 政治认同心理激励第34-35页
        3.1.2 政治认同心理导向第35-36页
        3.1.3 政治认同心理内化第36-37页
        3.1.4 政治认同主体能动第37页
    3.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趋向分析第37-42页
        3.2.1 从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第38页
        3.2.2 从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第38-39页
        3.2.3 从自发认同到自觉认同第39-42页
4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阻碍因素分析第42-62页
    4.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方面第42-49页
        4.1.1 当代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43-44页
        4.1.2 当代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44-45页
        4.1.3 当代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45页
        4.1.4 当代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45-46页
        4.1.5 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6-48页
        4.1.6 当代大学生高度评价政府绩效第48-49页
    4.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第49-54页
        4.2.1 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欠缺第49-51页
        4.2.2 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第51-52页
        4.2.3 部分大学生政治动机功利第52-53页
        4.2.4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现状评价不高第53-54页
    4.3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阻碍因素分析第54-62页
        4.3.1 客观因素分析第54-58页
        4.3.2 主观因素分析第58-62页
5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和教育原则第62-72页
    5.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第62-65页
        5.1.1 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政治认知第62-63页
        5.1.2 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情感第63-64页
        5.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64-65页
    5.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原则第65-72页
        5.2.1 以人为本原则第65-66页
        5.2.2 情理交融原则第66-67页
        5.2.3 德树人原则第67-68页
        5.2.4 个体差异原则第68-69页
        5.2.5 要素协同原则第69-72页
6 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析第72-96页
    6.1 国家引领第72-75页
        6.1.1 意识形态引领第72-73页
        6.1.2 想信念教育第73-75页
    6.2 现实环境营造第75-79页
        6.2.1 优化家庭引导环境第75-76页
        6.2.2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第76-78页
        6.2.3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第78-79页
    6.3 心理教育引导第79-96页
        6.3.1 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增强政治认知第79-81页
        6.3.2 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激发政治情感第81-86页
        6.3.3 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培养政治意志第86-90页
        6.3.4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坚定政治信念第90-96页
7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附录第106-10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8-11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路交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方法及典型点段优化
下一篇:人口历史推断的随机模型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