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二) 网络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网络和网络社会 | 第18-19页 |
(二) 社会责任感和网络社会责任感 | 第19-21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网络社会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3-36页 |
一、媒介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诞生 | 第23-31页 |
(一) 媒介发展历史 | 第23-27页 |
(二) 网络社会的形成和特征 | 第27-31页 |
二、网络社会给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31-36页 |
(一) 虚拟性:主体意识增强与责任规范缺位 | 第31-33页 |
(二) 超时空性:价值选择自觉与价值认同式微 | 第33-34页 |
(三) 扁平化:公共交往增多与交往环境复杂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 第36-66页 |
一、调查设计和实施 | 第36-45页 |
(一) 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36-41页 |
(二) 问卷的正式发放 | 第41-45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45-54页 |
(一) 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 | 第45-49页 |
(二)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的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三) 不同群体的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的比较 | 第50-54页 |
三、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54-62页 |
(一)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良好,但知、情、行表现不一致 | 第54-56页 |
(二) 女生网络社会责任感高于男生 | 第56-57页 |
(三) 高三年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最低 | 第57-58页 |
(四) 民主型家庭的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最高 | 第58-60页 |
(五) 城市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行为优于农村中学生 | 第60-61页 |
(六) 苏中地区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高于苏北地区中学生 | 第61-62页 |
四、对策建议 | 第62-66页 |
(一) 注重责任践行,促进知行统一 | 第62-63页 |
(二) 针对性别差异,因“性”施教 | 第63页 |
(三) 遵循年龄特征,防微杜渐 | 第63-64页 |
(四) 注重家庭作用,发挥教育合力 | 第64-65页 |
(五) 把握地区差异,因地制宜 | 第65-66页 |
第三章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建构 | 第66-78页 |
一、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 | 第66-68页 |
(一) 形成主动的责任认知 | 第66-67页 |
(二) 激发积极的责任情感 | 第67页 |
(三) 发展恰当的责任行为 | 第67-68页 |
二、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 | 第68-70页 |
(一) 网络安全教育 | 第68页 |
(二) 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 第68-69页 |
(三) 网络法制教育 | 第69-70页 |
(四) 网络民主教育 | 第70页 |
三、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 第70-73页 |
(一) 责任冲突法 | 第70-71页 |
(二) 责任叙事法 | 第71-72页 |
(三) 实践锻炼法 | 第72页 |
(四) 角色扮演法 | 第72-73页 |
四、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载体 | 第73-78页 |
(一) 课堂教学 | 第73-74页 |
(二) 校园文化 | 第74-75页 |
(三) 网络环境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91页 |
附录1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表现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第79-82页 |
附录2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表现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第82-84页 |
附录3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调查试测问卷 | 第84-87页 |
附录4 试测问卷各项目的区分度 | 第87-88页 |
附录5 中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调查正式问卷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