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环金属铂配合物近红外发光和白光器件的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概述第10-17页
        1.2.1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的发展史第10-13页
        1.2.2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第13-17页
    1.3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基本结构第17-21页
        1.3.1 主体发光型和掺杂型发光器件结构第17-18页
        1.3.2 单层器件结构第18-19页
        1.3.3 双层器件结构第19页
        1.3.4 三层器件结构第19-20页
        1.3.5 多层器件结构第20-21页
    1.4 实现溶液加工型白色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方法第21-24页
        1.4.1 聚合物主体-客体掺杂白光器件第21-22页
        1.4.2 全聚合物混合白光器件第22页
        1.4.3 RGB多发光层白色电致发光器件第22页
        1.4.4 多层电荷注入/传输层的白色电致发光器件第22-23页
        1.4.5 单分子聚合物白色电致发光器件第23-24页
    1.5 论文的设计思想、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4-26页
        1.5.1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第2章 溶液加工型有机近红外PLEDs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第26-33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溶液加工型PLEDs制备过程第26-29页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6-27页
        2.2.2 ITO表面清洗和界面修饰第27页
        2.2.3 空穴注入层的旋涂和制备第27页
        2.2.4 有机功能薄膜的制备第27-28页
        2.2.5 金属电极的蒸镀第28页
        2.2.6 器件的封装及测试第28-29页
    2.3 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第29-31页
        2.3.1 发光亮度和启亮电压第29页
        2.3.2 发光效率第29-30页
        2.3.3 显色指数(CRI)和色温(CCT)第30-31页
        2.3.4 色坐标(CIE)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有机环金属铂配合物近红外电致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优化研究第33-46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分类与选择第33-35页
        3.2.1 聚咔唑类衍生物第33-34页
        3.2.2 聚芴类衍生物第34页
        3.2.3 分子结构与器件结构第34-35页
    3.3 以非共轭聚合物PVK为主体的NIR-PLEDs性能研究第35-40页
        3.3.1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3.2 分析与讨论第36-40页
    3.4 以共轭聚合物PFO为主体的NIR-PLEDs性能研究第40-44页
        3.4.1 实验部分第40页
        3.4.2 分析与讨论第40-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有机环金属铂配合物近红外发光材料在白光器件中的应用探究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47页
        4.2.2 器件制备与表征第47-48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48-53页
        4.3.1 双元白光器件EL特性分析第48-50页
        4.3.2 三元白光器件EL特性分析第50-53页
    4.4 WPLEDs能量转移机理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育特色幼儿园幼儿家长对认知的调查研究—郑州市区为例
下一篇:安徽省阜阳市普通高中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