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贫困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2 贫困县的定义 | 第11页 |
1.3.3 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12-13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2.2.3.1 问卷的设计 | 第13页 |
2.2.3.2 发放与回收 | 第13-14页 |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14页 |
2.2.4 访谈调查法 | 第14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37页 |
3.1 屏山县新安镇概况 | 第14-18页 |
3.1.1 地理及人口分布情况 | 第14-16页 |
3.1.1.1 新安镇整体搬迁前的情况 | 第16页 |
3.1.1.2 新安镇整体搬迁后的情况 | 第16页 |
3.1.2 学校分布情况 | 第16-18页 |
3.1.2.1 搬迁前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3.1.2.2 搬迁后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3.2 屏山县新安镇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8-33页 |
3.2.1 体育课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 第18页 |
3.2.2 体育课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调查与分析 | 第18-19页 |
3.2.3 体育课的上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19-20页 |
3.2.4 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0-28页 |
3.2.4.1 体育教师人数的统计与分析 | 第20-21页 |
3.2.4.2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与分析 | 第21页 |
3.2.4.3 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3.2.4.4 体育教师学历与专业的统计与分析 | 第22-23页 |
3.2.4.5 体育教师职称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3.2.4.6 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工作量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24页 |
3.2.4.7 体育教师的来源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24-25页 |
3.2.4.8 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现状与分析 | 第25-26页 |
3.2.4.9 体育教师的培训及深造情况与分析 | 第26-27页 |
3.2.4.10 师资配备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3.2.5 体育教育经费现状 | 第28页 |
3.2.6 各项体育内容在学校的开展情况与分析 | 第28-29页 |
3.2.7 两操在学校的开展情况与分析 | 第29-30页 |
3.2.8 场地和器材拥有及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9 教师对体育教育在学校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31-32页 |
3.2.10 学生对体育教育在学校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11 当地学生家长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 第33页 |
3.3 影响新安镇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3.3.1 有利因素 | 第33-34页 |
3.3.2 不利因素 | 第34-35页 |
3.4 新安镇地区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思路 | 第35-37页 |
3.4.1 更新观念,确立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35页 |
3.4.2 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 第35-36页 |
3.4.3 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与管理 | 第36页 |
3.4.4 突出重点抓特色,建立教学内容核心 | 第36-37页 |
3.4.5 加大宣传力度,使当地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教育有新的认识 | 第37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7-39页 |
4.1 结论 | 第37页 |
4.2 建议 | 第37-39页 |
5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6 致谢 | 第42-43页 |
7 附件 | 第4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