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单亲家庭的界定和类型 | 第14-15页 |
2.1.1 单亲家庭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2 单亲家庭的类型 | 第15页 |
2.2 抑郁的概念及理论 | 第15-20页 |
2.2.1 抑郁的定义和测量 | 第15-17页 |
2.2.2 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2.3 基于归因的抑郁理论 | 第19-20页 |
2.3 单亲家庭和抑郁的关系 | 第20-22页 |
2.3.1 单亲家庭亲代的抑郁 | 第20页 |
2.3.2 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 | 第20-22页 |
2.4 抑郁的团体治疗 | 第22-24页 |
2.4.1 抑郁的一般性团体治疗 | 第22页 |
2.4.2 基于归因的抑郁团体治疗 | 第22-24页 |
3 问题提出和假设 | 第24-27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3.3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4 研究一 单亲家庭中职生抑郁的调查研究 | 第27-32页 |
4.1 研究被试 | 第27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27-28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8-32页 |
4.4.1 人口学资料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4.4.2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4.4.3 中介效应分析 | 第30-32页 |
5 研究二 单亲家庭中职生抑郁的团体辅导研究 | 第32-49页 |
5.1 子研究1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 第32-41页 |
5.1.1 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5.1.2 抑郁的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5.1.3 抑郁的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方案 | 第34-41页 |
5.2 子研究2单亲家庭中职生抑郁的团体辅导实践和效果分析 | 第41-49页 |
5.2.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5.2.3 研究结果 | 第42-49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6.1 单亲家庭和中职生抑郁的关系 | 第49页 |
6.2 单亲家庭和中职生抑郁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 第49-50页 |
6.3 基于归因方式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 第50-55页 |
6.4 不足与反思 | 第55-57页 |
7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