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8页 |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本论文的不足与下一步努力方向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竞争力 | 第18页 |
2.1.2 商业银行竞争力 | 第18-19页 |
2.1.3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 | 第19-20页 |
2.2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基于地缘优势的竞争力分析 | 第20页 |
2.2.2 基于信息优势的竞争力分析 | 第20-21页 |
2.3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的相关概述 | 第21-22页 |
2.3.1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基本情况 | 第21页 |
2.3.2 中部地区与其它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差异 | 第21-22页 |
2.3.3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其它金融机构竞争力差异 | 第22页 |
2.4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26-42页 |
3.1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1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 第26-27页 |
3.1.2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27-30页 |
3.1.3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3.2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1-32页 |
3.3 层次分析法简述 | 第32-34页 |
3.4 中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4-40页 |
3.4.1 层次递阶结构的构建 | 第34-35页 |
3.4.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5-37页 |
3.4.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7-39页 |
3.4.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39-40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Z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42-46页 |
4.1 Z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本情况简介 | 第42页 |
4.2 样本数据获取 | 第42-43页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Z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评价 | 第43-45页 |
4.4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改进建议 | 第46-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2 改进建议 | 第47-53页 |
5.2.1 多策并举,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47-48页 |
5.2.2 严管信贷质量,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消化不良贷款 | 第48-49页 |
5.2.3 降低经营成本,努力拓宽盈利渠道 | 第49-50页 |
5.2.4 强化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当的流动性 | 第50页 |
5.2.5 大力计提拨备,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 第50-51页 |
5.2.6 提高新员工的准入门槛,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附录 1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