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1.3.1 城市增长边界概念 | 第17-18页 |
1.3.2 相似概念辨析 | 第18-20页 |
1.3.3 其他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1.4 研究体系设计 | 第21-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城市增长边界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6-34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 | 第26-28页 |
2.1.1 国外城市空间增长管理概况 | 第26页 |
2.1.2 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内涵解读 | 第26-27页 |
2.1.3 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技术方法 | 第27页 |
2.1.4 城市增长边界绩效评价 | 第27-28页 |
2.1.5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8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28-32页 |
2.2.1 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现状与动力机制 | 第28-29页 |
2.2.2 我国对城市增长边界的引介与实践 | 第29-30页 |
2.2.3 城市增长边界设定方法的探讨 | 第30-31页 |
2.2.4 城市增长边界动态调控 | 第31-32页 |
2.2.5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第32页 |
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第32-33页 |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及差异 | 第32-33页 |
2.3.2 研究展望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 第34-53页 |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建构 | 第35-38页 |
3.1.1 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1.2 模型结构的设计 | 第37-38页 |
3.2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3.2.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内涵及其驱动机制 | 第38-39页 |
3.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体系 | 第39页 |
3.2.3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 第39-40页 |
3.2.4 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组分保留率分析 | 第40页 |
3.2.5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 第二部分:GIA分析 | 第41-46页 |
3.3.1 源斑块的辨识 | 第42页 |
3.3.2 廊道的辨识 | 第42-44页 |
3.3.3 综合生态价值评价 | 第44-46页 |
3.4 第三部分:GIA—SLEUTH空间模拟 | 第46-51页 |
3.5 增长边界的划定 | 第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 第53-108页 |
4.1 淮南市城市空间增长概况 | 第53-57页 |
4.1.1 淮南市概况 | 第53-54页 |
4.1.2 淮南市空间增长历程 | 第54-57页 |
4.2 研究区域、研究数据及尺度 | 第57-61页 |
4.2.1 研究区域 | 第57页 |
4.2.2 研究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4.2.3 研究尺度 | 第58-59页 |
4.2.4 数据预处理 | 第59页 |
4.2.5 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分类 | 第59-61页 |
4.3 淮南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61-79页 |
4.3.1 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过程及数量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淮南市土地以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 第63-70页 |
4.3.3 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组分保留率 | 第70-71页 |
4.3.4 淮南市景观格局变化及特征 | 第71-77页 |
4.3.5 淮南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特征 | 第77-79页 |
4.4 淮南市GIA分析 | 第79-91页 |
4.4.1 淮南市GI空间要素的辨识及空间分布 | 第79-84页 |
4.4.2 淮南市GI生态重要性评价与排序 | 第84-90页 |
4.4.3 淮南市刚性增长边界的确定 | 第90-91页 |
4.5 淮南市GIA—SLEUTH空间模拟 | 第91-106页 |
4.5.1 城市空间增长模拟 | 第91-97页 |
4.5.2 淮南市弹性增长边界划定 | 第97-101页 |
4.5.3 模型结果的讨论 | 第101-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5.2 进一步研究进展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附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