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以科达科技为例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1.1 股份支付准则的发展 | 第14-16页 |
| 1.1.2 权益工具计量的规定 | 第16-17页 |
| 1.2 国际和国内的实践 | 第17-1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提纲 | 第18-20页 |
| 2 员工股票期权计量方法 | 第20-26页 |
| 2.1 计量方法的多样性 | 第20-23页 |
| 2.1.1 内在价值法 | 第20-21页 |
| 2.1.2 最小价值法 | 第21页 |
| 2.1.3 公允价值法 | 第21-23页 |
| 2.2 不同计量模型的缺陷 | 第23-26页 |
| 2.2.1 内在价值法计量模型 | 第23页 |
| 2.2.2 最小价值法计量模型 | 第23页 |
| 2.2.3 公允价值法计量模型 | 第23-26页 |
| 3 案例分析 | 第26-43页 |
| 3.1 案例公司背景 | 第26-31页 |
| 3.1.1 基本情况 | 第26页 |
| 3.1.2 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 3.1.3 股东演变 | 第27-28页 |
| 3.1.4 行业分析 | 第28-31页 |
| 3.2 股权激励实施过程及方案 | 第31-32页 |
| 3.3 不同计量模型下股票期权的价值 | 第32-43页 |
| 3.3.1 标准的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 第32-36页 |
| 3.3.2 B-S期权定价模型 | 第36-38页 |
| 3.3.3 推广的二叉树模型 | 第38-43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 4.1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 4.1.1 结论 | 第43-44页 |
| 4.1.2 建议 | 第44-45页 |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