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视域融合”理论的阐释 | 第17-24页 |
(一)“视域融合”理论的含义 | 第17-19页 |
(二)教学中“视域融合”理论的涵义 | 第19-20页 |
(三)“视域融合”理论的特征 | 第20-24页 |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一)教学中解读者没有跟文本进行融合 | 第24-27页 |
1.对古诗词背景的讲解过于公式化 | 第24-26页 |
2.对文本内容解释过于片面 | 第26-27页 |
(二)传统教学的根深蒂固与现代教学的乏力 | 第27-31页 |
1.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 | 第28-30页 |
2.内容架定式的现代教学 | 第30-31页 |
(三)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视域融合”理论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1.课标的要求 | 第32页 |
2.高考的需要 | 第32-34页 |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运用“视域融合”理论的意义 | 第34-37页 |
(一)拓宽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视野 | 第34页 |
(二)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理解的认知度 | 第34-35页 |
(三)达到了师生“共融”的效果 | 第35-37页 |
四、“视域融合”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37-50页 |
(一)运用历史的眼光解读文本 | 第37-42页 |
1.名家对文本的解读 | 第37-40页 |
2.历史文献的记载 | 第40-42页 |
(二)合理运用两种视域的相互交融、排斥 | 第42-44页 |
1.尊重两种“视域”的互斥 | 第42-43页 |
2.理解部分“视域”的重合 | 第43-44页 |
(三)教学主体—师生之间相互交融 | 第44-50页 |
1.认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认同关系 | 第45-46页 |
2.契合—寻找展开对话的问题或主题 | 第46-48页 |
3.归纳—着重塑造视野和方法的归纳、整合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