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6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 第12-14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 | 第15页 |
1.2.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聚合物电解质概述 | 第16-27页 |
1.3.1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史 | 第16-18页 |
1.3.2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要求 | 第18页 |
1.3.3 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 第18-23页 |
1.3.4 聚合物电解质的基体材料 | 第23-26页 |
1.3.5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1.4 论文工作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方法 | 第29-33页 |
2.1 实验主要药品 | 第29页 |
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3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0-31页 |
2.4 聚合物电解质的物化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1页 |
2.4.3 热重分析(TG) | 第31页 |
2.4.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1-32页 |
2.5 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2.5.1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32页 |
2.5.2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2页 |
2.5.3 恒流充放电测试(DC) | 第32-33页 |
第3章 直接共混法制备P(VDF-HFP)/PVP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33-42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3.2.1 PBGPE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表征和测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3.1 SEM分析 | 第35-36页 |
3.3.2 TG分析 | 第36-37页 |
3.3.3 吸液率与漏液率测试 | 第37页 |
3.3.4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37-38页 |
3.3.5 线性扫描分析 | 第38-39页 |
3.3.6 充放电测试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原位聚合引发相分离法制备P(VDF-HFP)/PVP共混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4.2.1 CBGPE的制备 | 第43页 |
4.2.2 表征和测试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4.3.1 SEM分析 | 第43-44页 |
4.3.2 FTIR分析 | 第44-45页 |
4.3.3 吸液率与漏液率测试 | 第45-46页 |
4.3.4 TG与DSC分析 | 第46-47页 |
4.3.5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47-48页 |
4.3.6 线性扫描分析 | 第48-49页 |
4.3.7 充放电测试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原位水解/聚合引发相分离法制备纳米SiO2复合P(VDF-HFP)/PVP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53-64页 |
5.1 引言 | 第53-5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2.1 NCBGPE的制备 | 第54页 |
5.2.2 表征和测试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5.3.1 SEM分析 | 第55-56页 |
5.3.2 FTIR分析 | 第56页 |
5.3.3 吸液率与漏液率测试 | 第56-57页 |
5.3.4 TG与DSC分析 | 第57-58页 |
5.3.5 离子电导率分析 | 第58-59页 |
5.3.6 线性扫描分析 | 第59-60页 |
5.3.7 充放电测试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