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及其启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6页
    一、选题背景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四、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概述第16-26页
    1.1 共同价值观提出的背景第16-17页
        1.1.1 20世纪60年代休养生息振兴国力第16页
        1.1.2 20世纪70年代复兴儒家传统文化第16-17页
        1.1.3 20世纪90年代提出共同价值观第17页
    1.2 共同价值观内涵第17-21页
        1.2.1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第18页
        1.2.2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第18-19页
        1.2.3 社会关怀,尊重个人第19-20页
        1.2.4 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第20页
        1.2.5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第20-21页
    1.3 共同价值观的特点第21-22页
        1.3.1 形式简洁易于群众理解接受第21-22页
        1.3.2 内容具体便于与民生建设相结合第22页
        1.3.3 与法律规定相配合利于广泛推行第22页
    1.4 共同价值观的作用第22-26页
        1.4.1 巩固执政党地位第23页
        1.4.2 促进经济发展第23-24页
        1.4.3 解决价值冲突第24-26页
第二章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举措及其经验教训第26-38页
    2.1 以个人家庭为起点,维护共同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第26-29页
        2.1.1 维护老年人权益第26-27页
        2.1.2 重视子女家庭教育第27-28页
        2.1.3 鼓励大家庭制度第28-29页
    2.2 以社会学校筑阵地,构建共同价值观的价值基石第29-32页
        2.2.1 实行双语教育第29-30页
        2.2.2 加强社区德育建设第30-31页
        2.2.3 打破种族群居第31-32页
    2.3 以国家政府作指引,提供共同价值观的秩序保障第32-35页
        2.3.1 建设廉洁政府第32-33页
        2.3.2 关注民生福利第33-34页
        2.3.3 强化危机意识第34-35页
    2.4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经验教训第35-38页
        2.4.1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经验第35-36页
        2.4.2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教训第36-38页
第三章 中国借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经验的依据第38-42页
    3.1 中新两国的相似性第38-39页
        3.1.1 受儒教影响的传统文化第38页
        3.1.2 跨越式的发展模式第38-39页
        3.1.3 多种社会思潮涌动的国际环境第39页
    3.2 中新两国的差异性第39-40页
        3.2.1 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性第39-40页
        3.2.2 基本国情存在差异性第40页
        3.2.3 改革方式存在差异性第40页
    3.3 中国借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经验应遵循的原则第40-42页
        3.3.1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第40-41页
        3.3.2 借鉴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第41页
        3.3.3 总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原则第41-42页
第四章 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第42-54页
    4.1 重视家庭伦理教育,树立个人正确价值观第42-46页
        4.1.1 关心年老父母日常起居第42-43页
        4.1.2 关爱子女德智全面发展第43-45页
        4.1.3 关注年轻夫妻相处之道第45-46页
    4.2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联动格局第46-49页
        4.2.1 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塑造学生良好品行第46-47页
        4.2.2 小家庭融入大社区,增强居民社会归属感第47-48页
        4.2.3 社会团体协同合作,提供各种有利资源第48-49页
    4.3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49-54页
        4.3.1 政府清廉务实,构建富强文明的和谐社会第49-50页
        4.3.2 政府为民服务,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第50-51页
        4.3.3 政府依法行政,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第51-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0-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风格和英语听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客车气压制动ABS系统性能及故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