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缘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题画诗概论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题画诗概念辨析 | 第14-20页 |
一、"题"字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题画诗文体辨析 | 第15-19页 |
(一) 诗意图、乞画诗、配画诗与题画诗 | 第16-17页 |
(二) 画赞(颂)与题画诗 | 第17-18页 |
(三) 咏画扇诗、咏画屏风诗与题画诗 | 第18-19页 |
三、题画诗定义 | 第19-20页 |
(一) 狭义题画诗 | 第19页 |
(二) 广义题画诗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题画诗的风貌特征 | 第20-25页 |
一、题画诗的内容特征 | 第20-23页 |
(一) 对画面的描述 | 第20-21页 |
(二) 对画家活动的评述 | 第21页 |
(三) 超出画面表现的内容 | 第21-23页 |
1、动态描写 | 第22页 |
2、声音、味道、触感和思维活动描写 | 第22-23页 |
3、情志表达 | 第23页 |
二、题画诗的艺术形式特征 | 第23-25页 |
(一) 书写技艺 | 第23-24页 |
(二) 题写位置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题画诗的缘起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文字与绘画的结合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文学与绘画的结合 | 第26-33页 |
一、画赞(颂) | 第27-29页 |
二、铭文 | 第29-30页 |
三、赋与人物传记 | 第30-31页 |
四、咏画扇诗、咏画屏风诗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六朝社会风气与题画诗缘起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六朝咏物风气与题画诗缘起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六朝铭物风气与题画诗缘起 | 第36-43页 |
第三节 六朝宫体诗创作风气与题画诗缘起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文学和绘画互融的创作风气与题画诗缘起 | 第44-47页 |
一、六朝文学绘画创作主体的合流 | 第44页 |
二、六朝文学绘画创作题材的融通 | 第44-45页 |
三、六朝文学绘画创作思维的融通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六朝诗歌绘画的新发展与题画诗缘起 | 第47-62页 |
第一节 六朝咏物诗的写作技法与题画诗缘起 | 第47-52页 |
一、写色泽 | 第47-48页 |
二、广比譬 | 第48-50页 |
三、尽雕绘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宫体诗的画面捕捉技巧与题画诗缘起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六朝山水诗画的发展与题画诗缘起 | 第54-62页 |
一、六朝山水画的观赏模式——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 第55-57页 |
二、六朝山水画的创作模式——饱游饫看,目识心记 | 第57-59页 |
三、六朝山水诗的形象模拟——吟之未终,宛然在目 | 第59-60页 |
四、六朝山水诗的形象超越——声色貌味,尽收笔端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六朝文人审美心态与题画诗缘起 | 第62-80页 |
第一节 六朝文人的审美注意与题画诗缘起 | 第62-69页 |
一、对光与色的注意 | 第63-66页 |
二、对线条形态的注意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六朝文人的审美想象与题画诗缘起 | 第69-74页 |
一、时空中的畅游 | 第70-72页 |
二、多感官的联动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六朝文人的审美人格与题画诗缘起 | 第74-80页 |
一、重玩赏 | 第75-76页 |
二、重写心 | 第76-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一) | 第87-90页 |
附录(二) 六朝题画诗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