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17-18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述 | 第19-26页 |
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19-21页 |
2.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第19-20页 |
2.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 第20-21页 |
2.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2.2.1 强化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 第21-22页 |
2.2.2 帮助大学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22页 |
2.2.3 建设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2-23页 |
2.2.4 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 第23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3-25页 |
2.3.1 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 第24页 |
2.3.2 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 | 第24页 |
2.3.3 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认知障碍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功能 | 第26-32页 |
3.1 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 第26-29页 |
3.1.1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3.1.2 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红色精神 | 第27-29页 |
3.2 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 第29-31页 |
3.2.1 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第29页 |
3.2.2 理想信念教育功能 | 第29-30页 |
3.2.3 道德品质教育功能 | 第30页 |
3.2.4 艰苦奋斗教育功能 | 第30-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32-37页 |
4.1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 第32-34页 |
4.1.1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耦合 | 第32-33页 |
4.1.2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相承接 | 第33页 |
4.1.3 弘扬红色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相一致 | 第33-34页 |
4.2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34-36页 |
4.2.1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34-35页 |
4.2.2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 第35页 |
4.2.3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多样的教育形式 | 第35-36页 |
4.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4页 |
5.1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 第37-41页 |
5.1.1 取得的成绩 | 第37-38页 |
5.1.2 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5.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3页 |
5.2.1 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41-42页 |
5.2.2 政府参与引导程度不够 | 第42页 |
5.2.3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 | 第42-43页 |
5.2.4 大众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 第43页 |
5.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44-56页 |
6.1 统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第44-47页 |
6.1.1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教育 | 第44-45页 |
6.1.2 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 第45-46页 |
6.1.3 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 | 第46-47页 |
6.2 运用传统方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 第47-50页 |
6.2.1 运用理论宣教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 第47-48页 |
6.2.2 运用实践锻炼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 第48-49页 |
6.2.3 运用比较学习法推进红色文化教育 | 第49-50页 |
6.3 坚持“三个结合”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法 | 第50-52页 |
6.3.1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第50页 |
6.3.2 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 | 第50-51页 |
6.3.3 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 第51-52页 |
6.4 红色文化教育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 | 第52-55页 |
6.4.1 红色文化教育进网络 | 第52-54页 |
6.4.2 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团 | 第54页 |
6.4.3 红色文化教育进公寓 | 第54-55页 |
6.5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1、结论 | 第56页 |
2、展望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