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一、顺应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 第11页 |
二、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 第11-12页 |
三、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 第12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二、调查法 | 第14页 |
三、行动研究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校本课程与STSE教育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一、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16-18页 |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 第18-19页 |
三、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 | 第20-22页 |
第三节 STSE教育概述 | 第22-25页 |
一、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 | 第22-23页 |
二、环境(Environment)教育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一、自然环境分析 | 第25页 |
二、临武鸭的生物学特征 | 第25-26页 |
三、临武鸭的经济价值 | 第26页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第26-33页 |
一、学校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二、学生需求分析 | 第27-33页 |
第四章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第33-51页 |
第一节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性质和目标 | 第33-35页 |
一、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性质 | 第33页 |
二、“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目标 | 第33-35页 |
三、授课计划的编制 | 第35页 |
第二节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 | 第35-38页 |
一、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第35-36页 |
二、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38-45页 |
一、课程实施说明 | 第39-40页 |
二、教学实施安排 | 第40页 |
三、开发实施教学案例 | 第40-45页 |
第四节 以课“临武鸭”为例的生物 校本课程实施评价 | 第45-51页 |
一、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45-48页 |
二、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课程自身的评价 | 第48-51页 |
第五章 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不足 | 第51-53页 |
第一节 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产生的影响 | 第51页 |
一、对学生的影响 | 第51页 |
二、对教师的影响 | 第51页 |
第二节 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存在的不足 | 第51-53页 |
一、教师的开发积极性和能力有待加强 | 第51-52页 |
二、生物学校本课程内容需丰富化 | 第52页 |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75页 |
附录 1:学生需求问卷调查表 | 第56-57页 |
附录 2: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 第57-60页 |
附录 3:以“临武鸭”为例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部分展示) | 第6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