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第10-22页 |
1 依恋 | 第10-16页 |
1.1 依恋的概念 | 第10页 |
1.2 依恋理论 | 第10-12页 |
1.3 青少年依恋的特点 | 第12页 |
1.4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 第12-13页 |
1.5 依恋的测量 | 第13-16页 |
2 注意偏向 | 第16-19页 |
2.1 注童偏向的原因 | 第16-18页 |
2.1.1 注意成分说 | 第16-17页 |
2.1.2 图式理论 | 第17页 |
2.1.3 注意资源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平行分布处理(PDP) | 第18页 |
2.2 注意偏向的变化特点 | 第18-19页 |
3 压力情境、依恋类型与注意偏向 | 第19-22页 |
3.1 依恋类型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3.1.1 理论假设 | 第19页 |
3.1.2 实证支持 | 第19-21页 |
3.2 注意与威胁信息加工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第22-25页 |
1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 本研究的总体假设 | 第23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预备研究 | 第25-29页 |
1 威胁信息材料的评定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 被试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4 评定维度 | 第26页 |
2.5 实验程序 | 第26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正式研究 | 第29-4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9-4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3.3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3.1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 | 第30页 |
3.3.2 SCL‐90自评症状量表 | 第30页 |
3.3.3 压力情境诱发材料 | 第30-31页 |
3.3.4 压力自我评分表 | 第31页 |
3.4 实验程序 | 第31-33页 |
3.4.1 实验范式 | 第31页 |
3.4.2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4.3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3.4.4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6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第40-43页 |
1 本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 第40页 |
2 压力情境、依恋类型、威胁刺激水平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 第40-41页 |
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41页 |
4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6页 |
附录一 实验用图片 | 第48-50页 |
附录二 诱发压力情境材料 | 第50-51页 |
附录三 实验所用量表 | 第51-54页 |
附录四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的信效度检验程序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