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性别角色 | 第10-14页 |
1.1 性别角色的定义 | 第10-11页 |
1.2 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1.2.1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1页 |
1.2.2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1页 |
1.2.3 性别图式理论 | 第11-12页 |
1.2.4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职业自我效能感 | 第14-16页 |
2.1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第14页 |
2.2 职业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2.1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2 铁德曼的职业自我概念理论 | 第15页 |
2.3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 职业选择倾向 | 第16-19页 |
3.1 职业选择倾向的定义 | 第16页 |
3.2 职业选择倾向的分类 | 第16-17页 |
3.3 职业选择倾向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3.3.1 职业选择倾向的早期研究 | 第17页 |
3.3.2 Roe(1956)的圆形模型理论 | 第17页 |
3.3.3 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 | 第17-19页 |
3.4 研究现状 | 第19页 |
4 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19-20页 |
5 性别角色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20-21页 |
6 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7页 |
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三部分 实证分析 | 第27-42页 |
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27-33页 |
1.1 女大学生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1.2 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情况 | 第28-29页 |
1.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29-30页 |
1.4 讨论 | 第30-33页 |
1.4.1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特点 | 第30-31页 |
1.4.2 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特点 | 第31-32页 |
1.4.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32-33页 |
2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第33-42页 |
2.1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2.2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 第34-35页 |
2.3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35-36页 |
2.4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36-38页 |
2.5 讨论 | 第38-42页 |
2.5.1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38-39页 |
2.5.2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 第39-40页 |
2.5.3 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第42-44页 |
1 讨论 | 第42页 |
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42-43页 |
3 建议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