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考虑不确定性的榆林市榆阳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配置系统和谐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页
    1.2 研究进展第13-22页
        1.2.1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状况第14-17页
        1.2.2 国外水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趋势第20-21页
        1.2.4 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第21-2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研究思路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目的第2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不确定理论第24-48页
    2.1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第24-31页
        2.1.1 区域水资源第24页
        2.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第24页
        2.1.3 水资源优化配置内涵第24-25页
        2.1.4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第25-26页
        2.1.5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任务及目标第26-27页
        2.1.6 优化配置中的手段及途径第27页
        2.1.7 优化配置中的平衡关系第27-28页
        2.1.8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属性第28-29页
        2.1.9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第29-31页
    2.2 不确定理论第31-36页
        2.2.1 不确定理论提出第31页
        2.2.2 不确定规划理论第31-32页
        2.2.3 水资源系统不确定规划理论第32-36页
    2.3 不确定模糊多目标规划方法第36-47页
        2.3.1 IFMOP模型表达形式第36-37页
        2.3.2 模型求解第37-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第48-60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48页
        3.1.1 地形地貌第48页
        3.1.2 气象概况第48页
    3.2 社会经济第48-49页
        3.2.1 行政辖区第48-49页
        3.2.2 经济发展第49页
    3.3 水资源状况第49-52页
        3.3.1 降水状况第49页
        3.3.2 地表水资源状况第49-50页
        3.3.3 地下水资源量第50页
        3.3.4 水资源总量第50-51页
        3.3.5 水资源可利用量第51-52页
    3.4 现状供水工程与供水能力第52-53页
        3.4.1 供水工程第52-53页
        3.4.2 供水能力第53页
    3.5 现状供水量第53-55页
        3.5.1 供水量构成第53-54页
        3.5.2 供水量变化第54-55页
    3.6 现状用水量第55-57页
        3.6.1 榆阳区近十年各类用水量统计第55-56页
        3.6.2 用水量组成第56-57页
    3.7 现状耗水量第57页
    3.8 供水、需水、用水、耗水分析第57-59页
    3.9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承载力分析第60-80页
    4.1 需水量预测的方法第60-61页
    4.2 需水量预测的分类及经济发展指标预测第61-63页
        4.2.1 预测分类第61-62页
        4.2.2 经济发展指标第62-63页
    4.3 榆阳区需水量预测第63-70页
        4.3.1 定额法需水量预测第63-64页
        4.3.2 灰色预测法第64-68页
        4.3.3 回归分析法预测第68-70页
    4.4 预测结果分析第70-73页
        4.4.1 各类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用水状况拟合分析第70-72页
        4.4.2 各类模型对未来需水量预测预测结果分析第72-73页
    4.5 可供水量预测第73-75页
        4.5.1 地表水供水基础及能力第73-74页
        4.5.2 地下水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第74页
        4.5.3 其他水源可供水量第74页
        4.5.4 可供水总量第74-75页
    4.6 供需平衡分析第75-76页
    4.7 榆阳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第76-79页
        4.7.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第76页
        4.7.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选择第76-77页
        4.7.3 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模型第77-79页
    4.8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基于不确定因素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第80-93页
    5.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第80页
    5.2 榆阳区IFMOP模型建立第80-83页
        5.2.1 目标函数第80-81页
        5.2.2 约束条件第81-83页
    5.3 榆阳区IFMOP模型求解第83-92页
        5.3.1 参数确定第83-86页
        5.3.2 模型求解第86-90页
        5.3.3 配置结果分析第90-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性评价第93-111页
    6.1 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和谐度第93-96页
        6.1.1 水资源配置系统第93-94页
        6.1.2 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和谐性第94-95页
        6.1.3 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和谐度内涵第95页
        6.1.4 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度等级划分第95-96页
        6.1.5 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性评价流程第96页
    6.2 区间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第96-99页
        6.2.1 区间层次分析法第96-98页
        6.2.2 区间数四则运算法则第98-99页
    6.3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的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度评价第99-105页
        6.3.1 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区间分析模型第99-102页
        6.3.2 评价指标标准化第102页
        6.3.3 和谐度评价等级划分第102-103页
        6.3.4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的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性计算第103-105页
    6.4 基于层次分析的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度计算第105-108页
    6.5 榆阳区水资源配置系统和谐性分析第108-109页
    6.6 对榆阳区水资源系统开发利用的建议第109-110页
        6.6.1 生态系统方面第109页
        6.6.2 社会系统方面第109-110页
        6.6.3 经济系统方面第110页
        6.6.4 工程管理系统方面第110页
    6.7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4页
    7.1 总结第111-113页
    7.2 创新点第113页
    7.3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障渭河生态基流的宝鸡峡灌区节水调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气候变化条件下宝鸡峡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时空演变及节水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