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物流车电池液冷热管理结构优化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电池热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 | 第16-18页 |
1.3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空气换热 | 第19-20页 |
1.3.2 液体流动换热 | 第20-21页 |
1.3.3 材料相变换热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单体动力电池热特性分析及其仿真 | 第23-46页 |
2.1 车用动力电池简介 | 第23-26页 |
2.1.1 铅酸电池 | 第23-24页 |
2.1.2 镍金属电池 | 第24页 |
2.1.3 锂离子电池 | 第24-26页 |
2.2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2.3 锂离子电池表面温升实验研究 | 第28-33页 |
2.4 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 第33-37页 |
2.4.1 锂电池导热系数及比热容计算 | 第33-34页 |
2.4.2 锂电池生热速率获取 | 第34-37页 |
2.4.3 测量电池对流换热系数 | 第37页 |
2.5 电池热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7-45页 |
2.5.1 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2.5.2 动力电池热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2.5.3 锂离子电池单体热仿真分析 | 第41-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动力电池组液体换热结构设计及其换热分析 | 第46-67页 |
3.1 液体换热系统结构设计 | 第46-50页 |
3.2 试验验证系统加热、散热性能 | 第50-53页 |
3.2.1 实验搭建 | 第50-52页 |
3.2.2 实验温控板的板间温差 | 第52-53页 |
3.2.3 实验单块温控板的沿程温差 | 第53页 |
3.3 液体换热系统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3-59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3.3.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54-55页 |
3.3.3 实验工况的仿真及验证 | 第55-59页 |
3.4 液体换热系统典型工况影响分析 | 第59-65页 |
3.4.1 工况二电池包散热分析 | 第59-61页 |
3.4.2 工况五电池包散热分析 | 第61-62页 |
3.4.3 工况八电池包散热分析 | 第62-63页 |
3.4.4 工况十一电池包散热分析 | 第63-65页 |
3.4.5 工况分析总结 | 第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并联流道温控板结构优化设计 | 第67-79页 |
4.1 初始结构 | 第67-69页 |
4.1.1 初始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4.1.2 初始结构仿真分析 | 第68-69页 |
4.2 增加短通道的优化方案 | 第69-71页 |
4.2.1 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4.2.2 流场仿真分析 | 第70-71页 |
4.3 增加弧形挡流块的优化方案 | 第71-74页 |
4.3.1 结构设计 | 第71-72页 |
4.3.2 流场仿真分析 | 第72页 |
4.3.3 系统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72-74页 |
4.4 最终优化方案 | 第74-78页 |
4.4.1 结构设计 | 第74-75页 |
4.4.2 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总结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