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背景 | 第9页 |
1.1.2 意义 | 第9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安排 | 第10-13页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2.1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界定 | 第13-15页 |
2.1.1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源流 | 第13-14页 |
2.1.2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类型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页 |
2.2.2 国内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15-17页 |
2.2.3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 第17页 |
2.3 博弈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1 博弈论的要素 | 第17-19页 |
2.3.2 博弈论的方法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32页 |
3.1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产品介绍及现状 | 第20-26页 |
3.1.1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产品介绍 | 第20-22页 |
3.1.2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现状 | 第22-26页 |
3.2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3.2.1 个人汽车消费贷前调查机械化严重 | 第26页 |
3.2.2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贷中审查风险分析不全面 | 第26-27页 |
3.2.3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第27-28页 |
3.2.4 抵押物难以变现 | 第28页 |
3.3 中国银行个人消费汽车贷款产生风险的原因 | 第28-29页 |
3.3.1 忽略第一还款来源 | 第28页 |
3.3.2 信贷系统风险预警不完善 | 第28-29页 |
3.3.3 缺乏奖励机制 | 第29页 |
3.4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3.4.1 案例一 | 第29-30页 |
3.4.2 案例二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和启示 | 第32-41页 |
4.1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 | 第32-38页 |
4.1.1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博弈特征 | 第32-33页 |
4.1.2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 | 第33-38页 |
4.2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博弈分析对于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38-40页 |
4.2.1 贷前调查—甄别优质客户 | 第38-39页 |
4.2.2 贷中审查—以第一还款来源能力为审批依据 | 第39页 |
4.2.3 贷后管理—及时监测风险隐患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中国银行呼和浩特支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管理转型方案设计 | 第41-47页 |
5.1 优化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系统流程 | 第41-44页 |
5.1.1 完善现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 第41-43页 |
5.1.2 完善贷后管理系统预警功能 | 第43-44页 |
5.2 建立责任清晰的奖惩机制 | 第44-45页 |
5.2.1 奖励机制全面清晰 | 第44-45页 |
5.2.2 公平制定责任评议制度 | 第45页 |
5.3 完善风险担保机制 | 第45-46页 |
5.3.1 有效落实抵押 | 第45-46页 |
5.3.2 处置抵押物 | 第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