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手段与方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英雄形象”的生成基础 | 第17-29页 |
一、捷克音乐对作曲家的影响 | 第17-21页 |
(一) 捷克音乐的滋养 | 第17-19页 |
(二)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浸染 | 第19-21页 |
二、创作过程中“英雄形象”的转变 | 第21-26页 |
(一) 早期交响诗中的“英雄形象”雏形 | 第21-23页 |
(二) 歌剧中初显“民族英雄形象” | 第23-26页 |
三、时代与作曲家的“英雄情结”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英雄形象”特征的音乐表现 | 第29-51页 |
一、英雄的往昔 | 第29-33页 |
(一) 复三部曲式中的三段式——昔日的辉煌 | 第29-31页 |
(二) 赋格段的应用体现战士英勇顽强的精神 | 第31-33页 |
(三) “维谢格拉德”主题动机的贯穿——捷克人民荣耀的象征 | 第33页 |
二、英雄的复仇 | 第33-39页 |
(一) 旋律、力度构筑娘子军对权力与自由的反抗 | 第34-35页 |
(二) 单簧管独奏巧妙呈现女英雄的情感铺垫 | 第35-37页 |
(三) 从爱情到复仇的戏剧化冲突——两个主题的鲜明对比 | 第37-39页 |
三、英雄的赞歌 | 第39-45页 |
(一) 众赞歌发展之三大动机表现战士必胜的信念 | 第41-43页 |
1、引子中的第一、二个动机 | 第41-42页 |
2、呈示段中的第三个动机 | 第42-43页 |
(二) 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 第43-45页 |
四、英雄的胜利 | 第45-51页 |
(一) 向死而生——从长眠中苏醒的英雄 | 第46-48页 |
(二) 胜利进行曲 | 第48-51页 |
第三章 “英雄形象”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 第51-59页 |
一、文本的审美价值 | 第51-55页 |
(一) “英雄”题材的广泛性 | 第51-52页 |
(二) “英雄形象”内涵的承继性 | 第52-55页 |
二、情感的审美价值 | 第55-59页 |
(一) “英雄形象”的抗争性 | 第55-56页 |
(二) “英雄形象”的爱国情怀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