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2.1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2.1.1 国外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1.2 国内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2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1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2.2.2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实证研究 | 第18-19页 |
2.3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3.1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 第19页 |
2.3.2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分析研究 | 第19-20页 |
2.3.3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研究 | 第20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2.4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4.1 RMP分析理论 | 第21-24页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4.3 CS理论 | 第25页 |
2.4.4 TPC理论 | 第25-26页 |
2.4.5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8-31页 |
3.1.1 地理区位概况 | 第28页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页 |
3.1.4 旅游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3.3.1 文献综合研究法 | 第31-32页 |
3.3.2 实地调查研究法 | 第32-35页 |
3.3.3 实证分析研究法 | 第35-36页 |
3.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36-37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4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R性)分析 | 第38-48页 |
4.1 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 第38-43页 |
4.1.1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调查 | 第38-41页 |
4.1.2 重点旅游资源调查 | 第41-43页 |
4.2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43-48页 |
4.2.1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 第43-46页 |
4.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5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市场(M性)分析 | 第48-58页 |
5.1 客源市场现状 | 第48页 |
5.2 客源市场分析 | 第48-57页 |
5.2.1 信度效度分析 | 第48-49页 |
5.2.2 客源市场基本情况 | 第49-52页 |
5.2.3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 第52-55页 |
5.2.4 游客满意度分析 | 第55-57页 |
5.3 客源市场选择与定位 | 第57-58页 |
6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P性)开发分析 | 第58-69页 |
6.1 生态旅游产品现状评价 | 第58-64页 |
6.1.1 确定评价指标集 | 第58-59页 |
6.1.2 设定评语集与相应分值 | 第59页 |
6.1.3 确定单因子评估矩阵 | 第59-60页 |
6.1.4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0-61页 |
6.1.5 模糊综合评估 | 第61-63页 |
6.1.6 评估结果 | 第63-64页 |
6.1.7 生态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 第64页 |
6.2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 第64-69页 |
6.2.1 生态旅游产品形象设计 | 第64-66页 |
6.2.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 第66-67页 |
6.2.3 生态旅游产品游赏线路组合设计 | 第67-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项目情况 | 第76-77页 |
附录1 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体系 | 第77-78页 |
附录2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附录3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专家评价表 | 第80-81页 |
附录4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专家评价结果统计表 | 第81-82页 |
附录5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咨询表 | 第82-84页 |
附录6 苍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评价各指标层判断矩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