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1.4 方法与创新 | 第19-20页 |
| 1.5 思路与框架 | 第20-23页 |
| 第2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 2.1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 第23-29页 |
| 2.1.1 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 | 第23-24页 |
| 2.1.2 1978-1991改革开放初期 | 第24-27页 |
| 2.1.3 1991-至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 2.2 当前我国重点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 第29-34页 |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 2.2.2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第31-32页 |
| 2.2.3 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及发展方向 | 第32-3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 第3章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模型解释和实证检验 | 第37-61页 |
| 3.1 经济增长模型介绍 | 第37-42页 |
| 3.2 区域经济增长特征的统计描述 | 第42-44页 |
| 3.3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结果与评价 | 第44-59页 |
| 3.3.1 σ-收敛检验 | 第44-46页 |
| 3.3.2 β-收敛检验 | 第46-51页 |
| 3.3.3 考虑到空间影响的β-收敛检验 | 第51-5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4章 知识溢出的内涵、途径和度量 | 第61-87页 |
| 4.1 知识溢出的内涵与特征 | 第61-63页 |
| 4.2 知识溢出的途径和特征 | 第63-64页 |
| 4.3 知识溢出的相关理论 | 第64-86页 |
| 4.3.1 单边知识溢出的度量 | 第68-73页 |
| 4.3.2 双边知识溢出的度量 | 第73-8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5章 我国区域知识溢出的存在性、空间自相关性及其特征分析 | 第87-119页 |
| 5.1 我国各区域间知识溢出的存在性检验 | 第87-98页 |
| 5.2 知识溢出数据的分析 | 第98-105页 |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8-101页 |
| 5.2.2 面板数据分析 | 第101-105页 |
| 5.3 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 第105-111页 |
| 5.3.1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105-107页 |
| 5.3.2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第107-111页 |
| 5.4 知识溢出的收敛性分析 | 第111-11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 第6章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检验 | 第119-143页 |
| 6.1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检验 | 第119-121页 |
| 6.2 知识溢出的变化过程 | 第121-125页 |
| 6.3 知识溢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125-141页 |
| 6.3.1 模型构建 | 第126-127页 |
| 6.3.2 实证分析 | 第127-14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 第7章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作用关系检验 | 第143-167页 |
| 7.1 经济收敛的方差分解 | 第143-145页 |
| 7.2 因素分解分析 | 第145-150页 |
| 7.3 时间序列分析 | 第150-164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64-167页 |
| 结论 | 第167-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 附录 | 第183-18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85-186页 |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