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 问题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概念界定及廓清 | 第11-13页 |
1. 私立大学 | 第11-12页 |
2. 教育捐赠 | 第12-13页 |
3. 民国 | 第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国外已有研究 | 第14页 |
2. 国内已有研究 | 第14-20页 |
3. 研究取向的思考 | 第20-21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23页 |
1. 研究重难点 | 第22页 |
2.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一、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的背景 | 第23-27页 |
(一) 历史条件 | 第23-24页 |
1. 当政领导下的政策扶持创设了有序的制度环境 | 第23页 |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 第23-24页 |
3. 新式教育的西化思想激发了人们教育救国的愿望 | 第24页 |
(二) 现实需要 | 第24-27页 |
1. 民国私立大学解决罗掘俱穷之困 | 第24-25页 |
2. 公立大学办学不足,均衡教育对象 | 第25页 |
3. 高等教育人才多样化的培养 | 第25-27页 |
二、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的发展 | 第27-31页 |
(一) 民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二) 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概况 | 第28-31页 |
1. 民国私立大学教育经费来源的岁入和支出情况 | 第28-29页 |
2. 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的总体发展 | 第29-31页 |
三、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的剖析 | 第31-41页 |
(一) 捐赠主体 | 第31-35页 |
1. 办学者 | 第31页 |
2. 校董会 | 第31-32页 |
3. 校友 | 第32-33页 |
4. 国内外基金会 | 第33页 |
5. 官员或儒商 | 第33-34页 |
6. 华侨、教士或其他热心人士 | 第34-35页 |
(二) 捐赠动因 | 第35-38页 |
1. 传统慈善文化影响或乡土情结 | 第35-36页 |
2. 教育救国的爱国心理 | 第36-37页 |
3. 个人谋权或其他利益因素 | 第37页 |
4. 教育职业生涯的理想追求 | 第37-38页 |
(三) 捐赠形式 | 第38-41页 |
1. 钱币 | 第38页 |
2. 图书或仪器 | 第38页 |
3. 学田 | 第38-39页 |
4. 房产或租息 | 第39-41页 |
四、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开辟教育捐赠的渠道 | 第41-47页 |
(一) 制定步骤,主动谋划 | 第41页 |
(二) 主张联谊,积极劝捐 | 第41-42页 |
(三) 扩大宣传,争获援助 | 第42-43页 |
(四) 求效益,构建双赢 | 第43-44页 |
(五) 及时反馈,公开透明 | 第44-47页 |
五、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教育捐赠的影响 | 第47-53页 |
(一) 对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影响 | 第47-48页 |
1.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财政窘境 | 第47页 |
2. 有效保证了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均衡性和多样性 | 第47-48页 |
(二) 对民国私立大学自身发展的影响 | 第48-53页 |
1. 奠定了民国私立大学的基本办学物质条件 | 第48-49页 |
2. 为一批先进学科打造和专业人才培育提供了科研条件和师资队伍 | 第49-50页 |
3. 深化了实业化根基捐赠路线的校企合作 | 第50-51页 |
4. 大力开发了民国私立大学校友资源的利用度 | 第51-53页 |
六、1912-1937年间民国私立大学开展教育捐赠的几点思考 | 第53-57页 |
(一) 为新时期一批新建高校奠定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育的坚实基础 | 第53-54页 |
(二) 为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捐赠事业的继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77页 |
后记 | 第77-79页 |
在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