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古筝改编曲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古筝改编曲的产生 | 第17-19页 |
一、审美听赏的需要 | 第18页 |
二、古筝曲目发展的需要 | 第18页 |
三、提高古筝自身表现力的需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古筝改编曲的发展 | 第19-23页 |
一、改编曲的初步发展 | 第19-20页 |
二、改编曲重焕光彩 | 第20页 |
三、改编曲的成熟时期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概说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王中山艺术简介 | 第23-24页 |
一、人物生平 | 第23页 |
二、个人贡献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分类 | 第24-33页 |
一、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的古筝曲 | 第25-27页 |
二、根据同名经典筝曲改编的古筝曲 | 第27-30页 |
三、根据京剧曲牌改编的古筝曲 | 第30-31页 |
四、根据外国经典作品改编的古筝曲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的技法与风格 | 第33-49页 |
第一节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中演奏技法的创新与运用 | 第33-38页 |
一、快速指序的运用 | 第33-36页 |
二、走位三指摇技术的创新运用 | 第36-37页 |
三、弹摇技术的创新运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的艺术风格 | 第38-49页 |
一、演奏形式的多样化 | 第38-39页 |
二、多变的调式定弦 | 第39-43页 |
三、复调性的旋律 | 第43-46页 |
四、丰富的色彩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的意义与价值 | 第49-59页 |
第一节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的历史意义 | 第49-51页 |
一、王中山古筝改编曲对民族器乐发展的推进作用 | 第49-50页 |
二、王中山古筝改编曲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作用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王中山古筝改编曲的现实意义 | 第51-53页 |
一、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法和音色表现力 | 第51-52页 |
二、开拓了古筝曲创作的新思路 | 第52-53页 |
三、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国际化普及 | 第53页 |
第三节 由王中山改编曲看古筝改编曲的审美价值 | 第53-56页 |
一、“以和为美”的哲学思想 | 第54页 |
二、“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 | 第54-55页 |
三、“虚实相生”的最高境界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对古筝改编曲的思考 | 第56-59页 |
一、保留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 | 第56-57页 |
二、不能背离民族音乐的文化属性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9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65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65-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