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与难点 | 第16-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概述 | 第18-30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境遇 | 第18页 |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 第18-20页 |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 | 第20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内容 | 第20-22页 |
·参与社会事务 | 第20-21页 |
·参与社会交往 | 第21页 |
·参与社会职业 | 第21页 |
·参与家庭生活 | 第21-22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 | 第22-23页 |
·角色意识 | 第22页 |
·责任意识 | 第22-23页 |
·合作意识 | 第23页 |
·回报意识 | 第23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动机 | 第23-25页 |
·信念型动机 | 第24页 |
·服务型动机 | 第24页 |
·实用型动机 | 第24-25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方式 | 第25-27页 |
·个体参与 | 第25-26页 |
·组织参与 | 第26页 |
·网络参与 | 第26-27页 |
·自组织参与 | 第27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信息获取途径 | 第27-29页 |
·通过媒体获得社会参与信息 | 第27-28页 |
·通过人际获得社会参与信息 | 第28页 |
·通过各类组织获得社会参与信息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30-40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基本情况 | 第30-36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情况 | 第31-32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动机情况 | 第32-34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方式情况 | 第34-35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信息获取途径情况 | 第35-36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呈现的特点 | 第36-37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动意愿较高 | 第36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涉及面广泛 | 第36-37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呈现理性趋势 | 第37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信息呈现开放性态势 | 第37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前的准备相对不足 | 第37-38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意识与社会参与行为不能对接 | 第38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 第38-39页 |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期望与实际收获存在落差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40-46页 |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个体因素 | 第40-41页 |
·性格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 | 第40页 |
·年级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 | 第40页 |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影响 | 第40-41页 |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家庭因素 | 第41页 |
·父母的传统教育观念 | 第41页 |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态度 | 第41页 |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学校因素 | 第41-43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41-42页 |
·配套制度的建设水平 | 第42页 |
·大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 第42页 |
·校园网络的建设 | 第42-43页 |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 第43页 |
·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社会因素 | 第43-45页 |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 第43-44页 |
·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效应 | 第44页 |
·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44页 |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育的策略 | 第46-53页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方向 | 第46-48页 |
·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 第46-47页 |
·培育开拓创新的精神 | 第47页 |
·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第47页 |
·塑造良好向上的品格 | 第47-48页 |
·培育激发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体性 | 第48页 |
·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8页 |
·要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 | 第48页 |
·构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 第48-50页 |
·完善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 | 第48-49页 |
·制定大学生社会参与评价标准 | 第49页 |
·健全大学生社会参与管理机制 | 第49-50页 |
·形成常规的社会参与活动制度 | 第50页 |
·为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创造空间 | 第50-52页 |
·开展有效的社会参与能力培训 | 第50页 |
·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参与实践基地 | 第50-51页 |
·打造富含社会参与内容的校园网络平台 | 第51页 |
·多法并举为提高社会参与层次创新思路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