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表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重测序技术在作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构成的解析方法 | 第10-16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连锁分析 | 第10-11页 |
·植物QTL的图位克隆 | 第11-12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2-15页 |
·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联合 | 第15-16页 |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玉米12个农艺性状表型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关联群体的构建与田间实验 | 第20页 |
·玉米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及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群体基因型检测 | 第21页 |
·群体参数的计算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关联群体的表型变异 | 第22-26页 |
·关联群体的基因型分析 | 第26页 |
·关联群体部分群体参数的计算 | 第26-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不同年代育种材料在表型和基因组上的变化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玉米12个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1-50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关联群体与群体基因型选择 | 第31-32页 |
·700份玉米自交系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评估 | 第32页 |
·关联群体12个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位点的确定 | 第32页 |
·关联分析结果与连锁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32页 |
·定位区间内基因注释及候选基因提名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群体LD衰减速率及群体结构分析 | 第33-36页 |
·群体内SNPs缺失位点的推测 | 第36-38页 |
·关联群体12个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关联位点可靠性分析 | 第38-45页 |
·关联位点中候选基因的挖掘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群体大小和分子标记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在解析数量性状方面的优势互补 | 第48页 |
·低深度重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优势和不足 | 第48页 |
·玉米农艺性状遠传基础的构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表达差异基因 | 第50-61页 |
·前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田间试验及样品的采集 | 第51页 |
·RNA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51页 |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G×E互作基因GO条目注释及基因富集分析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不同氮水平条件下两个材料的表型差异 | 第53-54页 |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比对和分析 | 第54页 |
·G×E互作基因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 第54-58页 |
·G×E互作基因的功能特点 | 第58-60页 |
·主要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