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甘薯淀粉合成相关基因IbAATP和IbSSI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表第7-16页
引言第16-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7页
   ·植物淀粉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第17-24页
     ·植物淀粉的化学组成第17-18页
     ·淀粉的颗粒结构第18-19页
     ·淀粉的晶体结构第19-20页
     ·植物淀粉的理化特性第20-24页
   ·植物淀粉合成途径及研究进展第24-36页
     ·植物淀粉合成途径第24-25页
     ·植物淀粉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第25-35页
     ·甘薯淀粉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第35-36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7页
第二章 甘薯质体型ATP/ADP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37-87页
   ·材料与方法第37-70页
     ·植物材料第37页
     ·IbAATP基因cDNA全长的获得第37-47页
     ·IbAATP基因组序列的扩增第47-48页
     ·IbAATP基因的同源比对和进化树构建第48页
     ·IbAA7P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48-49页
     ·IbAATP基因对外源蔗糖处理的响应第49-50页
     ·IbAATP基因对光周期变化的响应第50页
     ·IbAATP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50-54页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第54-55页
     ·IbAATP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5-57页
     ·过表达IbAATP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再生第57-61页
     ·过表达IbAATP基因甘薯植株的筛选第61-62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含量的测定第62-63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的提取第63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63-66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测定第66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的形态观察第66-67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第67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第67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糊化热力学分析第67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糊化粘度分析第67-68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8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测定第68-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84页
     ·IbAATP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基因组DNA序列的获得第70-71页
     ·IbAATP基因的同源比对与进化树构建第71-72页
     ·IbAATP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72-73页
     ·IbAATP基因在外源蔗糖处理时的表达分析第73页
     ·IbAATP基因对光周期变化的响应分析第73-74页
     ·IbAATP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74-75页
     ·栗子香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第75页
     ·重组过表达载体pC3301-121-IbAATP的构建第75页
     ·过表达IbAATP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再生第75-77页
     ·过表达IbAATP基因甘薯植株的筛选第77-78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含量第78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第78-7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的粒度分布及形态观察第79-8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晶体结构分析第80页
     ·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块根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第80-81页
     ·转基因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DSC分析第81-82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RVA分析第82页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2-83页
     ·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测定第83-84页
   ·讨论第84-87页
     ·IbAATP基因在甘薯植株中的表达特性第84-85页
     ·IbAATP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甘薯块根的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第85页
     ·IbAATP基因的过表达改变了淀粉粒粒度分布第85-86页
     ·IbAATP基因的过表达改变了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第86-87页
第三章 甘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功能分析第87-120页
   ·材料与方法第87-100页
     ·植物材料第87页
     ·IbSS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酶活测定第87-90页
     ·IbSSI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90页
     ·IbSSI基因对外源蔗糖处理的响应第90页
     ·IbSSI基因对光周期变化的响应第90-91页
     ·IbSSI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91-94页
     ·IbSSI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第94-95页
     ·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第95页
     ·IbSSI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5-96页
     ·IbSSI基因RNAi干扰载体的构建第96-98页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SSI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再生第98-99页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SSI基因甘薯植株的筛选第9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含量的测定第9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的提取第9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9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测定第9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的形态观察第99-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第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第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糊化热力学分析第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糊化粘度分析第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0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测定第100页
   ·结果与分析第100-115页
     ·IbSSI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分析第100-102页
     ·IbSSI基因在甘薯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102页
     ·IbSSI基因在外源蔗糖处理时的表达分析第102页
     ·IbSSI基因对光周期变化的响应分析第102-103页
     ·IbSSI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103-104页
     ·IbSSI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第104-106页
     ·栗子香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第106页
     ·重组过表达载体pC3301-121-IbSSI及干扰载体pFGC5941-IbSSI的构建第106页
     ·过表达及干扰表达IbSSI基因甘薯植株的获得及再生第106-108页
     ·过表达IbSSI基因及干扰表达IbSSI基因甘薯植株的筛选第108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含量第108-10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第109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的粒度分布及形态观察第109-111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粒晶体结构分析第111-112页
     ·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植株块根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第112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DSC分析第112-113页
     ·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植株块根淀粉RVA分析第113-114页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4-115页
     ·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测定第115页
   ·讨论第115-120页
     ·IbSSI基因的表达受到蔗糖诱导第115-116页
     ·IbSSI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第116页
     ·IbSSI基因影响甘薯块根中淀粉的积累和直链淀粉的合成第116-117页
     ·IbSSI基因负责短到中等长度支链的合成第117-118页
     ·IbSSI基因对淀粉粒大小及晶体结构的影响第118页
     ·IbSSI基因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18-120页
第四章 综合讨论第120-122页
   ·IbAATP基因在甘薯淀粉合成中的作用第120页
   ·IbSSI基因在甘薯淀粉合成中的作用第120-12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4页
   ·结论第122页
   ·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附录第147-154页
 附表1 IbAAT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第147-148页
 附表2 IbAATP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第148页
 附表3 IbAATP基因的基因组序列第148-150页
 附表4 IbSSI基因的ORF序列第150-151页
 附表5 IbSSI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第151-152页
 附表6 IbSSI基因5’启动子序列第152-153页
 附表7 IbSSI基因5’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第153-154页
作者简历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ISPR-Cas9介导的玉米基因组定点编辑研究
下一篇:玉米12个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玉米氮响应相关基因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