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内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32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7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8-19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7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7-30页
  (一) 研究思路第27-28页
  (二) 研究方法第28-30页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第30-32页
  (一) 研究的重点第30页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0-32页
第一章 道德内化: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第32-87页
 一、道德内化的学理解读第32-58页
  (一) 道德内化概念的理解第32-37页
  (二) 道德内化的基本要素第37-41页
  (三) 道德内化的基本特征第41-47页
  (四) 道德内化的基本类型第47-51页
  (五) 道德内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1-58页
 二、高校德育始于道德内化第58-64页
  (一) 德育概念的界定第58-59页
  (二) 道德内化是高校德育的起始阶段第59-64页
 三、高校德育内化的价值探寻第64-87页
  (一) 内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基础第64-69页
  (二) 内化是促进个体品德完善的必要条件第69-71页
  (三) 内化是应对高校德育现实挑战的需要第71-87页
第二章 不同视角道德内化的理论借鉴第87-126页
 一、心理学视角的道德内化第87-108页
  (一) 道德内化的心理因素及作用第87-94页
  (二) 道德内化的心理结构及功能第94-101页
  (三) 道德内化的运行阶段及状态第101-106页
  (四) 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第106-108页
 二、教育学视角的道德内化第108-114页
  (一) 内化是德育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第108-109页
  (二) 内化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第109-111页
  (三) 内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第111-114页
 三、伦理学视角的道德内化第114-126页
  (一) 内化范畴在伦理学中的特殊地位第114-117页
  (二) 义务和良心是道德内化进程的阶段第117-120页
  (三) 荣誉、善美和幸福是道德内化的动力第120-126页
第三章 高校德育内化的现实考量第126-168页
 一、高校德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6-148页
  (一) 德育内化主体自身的问题第126-137页
  (二) 德育内化客体非人本化第137-142页
  (三) 德育内化方法单一化第142-145页
  (四) 德育内化评价机械化第145-148页
 二、高校德育内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第148-168页
  (一) 学校教育的偏差对德育内化的负面作用第148-154页
  (二) 学生自身素养对德育内化的消解削弱第154-157页
  (三) 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内化的消极影响第157-162页
  (四) 不良家庭氛围对德育内化的错误导向第162-168页
第四章 高校德育内化的路径选择第168-189页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立足德育服务实现道德内化第168-174页
  (一) 发挥学生主体性是道德内化的关键第168-171页
  (二) 德育服务过程中实现学生道德内化第171-174页
 二、坚持德育以内化为基点,实施道德内化策略第174-177页
  (一) 把道德内化作为德育过程的基点第174-176页
  (二) 以道德内化为基点实施德育策略第176-177页
 三、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第177-181页
  (一) 德育回归生活有助于内化第177-179页
  (二) 生活促进内化的具体要求第179-181页
 四、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第181-184页
  (一) 注重有效德育内化方法的运用第181-182页
  (二) 德育内化方法要凸显实践性第182-184页
 五、坚持德育评价以内化实效为目标,完善道德内化第184-189页
  (一) 以学生道德内化实效为评价标准第185-187页
  (二) 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第187-189页
结论第189-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2页
后记第202-2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204-20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