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3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大学生村官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17-19页 |
·适应及工作适应的内涵 | 第19-20页 |
·工作适应的理论及模型 | 第20-25页 |
·Hershenson工作适应模型 | 第20-23页 |
·Minnesota工作适应理论 | 第23-24页 |
·工作适应的其他理论观点 | 第24-25页 |
·工作适应与员工组织社会化 | 第25-33页 |
·组织社会化的内涵 | 第25-26页 |
·组织社会化的内容 | 第26-27页 |
·组织社会化策略 | 第27-31页 |
·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 第31-33页 |
·工作适应与组织社会化的关系 | 第33页 |
·工作适应的测量 | 第33-34页 |
·工作适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工作适应的前因变量 | 第35-37页 |
·工作适应的结果变量 | 第37-38页 |
·国内工作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38页 |
·以往研究的总结 | 第38-4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0页 |
·研究总体构思与设计 | 第40-43页 |
·工作适应及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编制 | 第41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及工作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41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页 |
·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工作适应及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编制 | 第43-60页 |
·引言 | 第43页 |
·工作适应问卷的编制 | 第43-52页 |
·资料的搜集 | 第43-44页 |
·资料的分析与编码 | 第44-45页 |
·工作适应问卷的设计与初测 | 第45-46页 |
·工作适应问卷的正式施测 | 第46-47页 |
·工作适应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工作适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0-52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编制 | 第52-57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初测与项目分析 | 第53-54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正式施测 | 第54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问卷的编制 | 第57-58页 |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编制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计划及工作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60-101页 |
·引言 | 第60页 |
·研究目的 | 第60页 |
·研究对象 | 第60-61页 |
·施测过程 | 第61页 |
·研究工具 | 第61-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89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分析 | 第62-74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74-85页 |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89页 |
·讨论 | 第89-98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89-93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现状及差异比较 | 第93-97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水平滑坡现象的探讨 | 第97页 |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1-139页 |
·引言 | 第101-104页 |
·研究目的 | 第104页 |
·研究假设 | 第104-105页 |
·研究方法 | 第105-107页 |
·研究对象 | 第105页 |
·研究工具 | 第105-107页 |
·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31页 |
·个人因素对工作适应的影响研究 | 第107-114页 |
·组织因素对工作适应的影响研究 | 第114-122页 |
·工作适应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 第122页 |
·组织因素与个人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122-126页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预测模型 | 第126-131页 |
·讨论 | 第131-137页 |
·个人影响因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131-132页 |
·工作适应的个人影响因素模型 | 第132-133页 |
·组织影响因素在组织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133-134页 |
·工作适应的组织影响因素模型及整合模型 | 第134-135页 |
·组织氛围对工作价值与工作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135-136页 |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136-137页 |
·结论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个案研究 | 第139-153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139页 |
·研究对象 | 第139页 |
·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139-140页 |
·结果分析 | 第140-150页 |
·L的个案分析 | 第140-143页 |
·Z的个案分析 | 第143-145页 |
·Y的个案分析 | 第145-148页 |
·R的个案分析 | 第148-150页 |
·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原因分析 | 第150-151页 |
·讨论 | 第151-152页 |
·结论 | 第152-153页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第153-166页 |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 | 第153-156页 |
·选拔程序 | 第153-154页 |
·选拔对象 | 第154-155页 |
·选拔方法及标准 | 第155-156页 |
·选拔反馈机制 | 第156页 |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 | 第156-160页 |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 第157页 |
·加强岗中培训 | 第157-159页 |
·构建大学生村官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 | 第159-160页 |
·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 | 第160-163页 |
·绩效考核的准备工作 | 第160-161页 |
·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 | 第161-162页 |
·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 | 第162页 |
·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 第162-163页 |
·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机制 | 第163-166页 |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和政治待遇 | 第163-164页 |
·优化组织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借调制度 | 第164页 |
·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 第164-1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6-170页 |
·研究结论 | 第166-168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8-16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182-184页 |
附录 | 第184-193页 |
附录 1: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184-185页 |
附录 2:深度访谈提纲 | 第185页 |
附录 3: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 第185-192页 |
附录 5:意见采纳证明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