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白桦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价值 | 第12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2-14页 |
| ·三萜类化合物概述 | 第12-13页 |
|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药用价值 | 第13页 |
|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 ·桦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愈伤组织和器官培养 | 第14-15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5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真菌诱导子能有效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 第16页 |
| ·桦树次生代谢研究 | 第16-17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基本原理与应用 | 第17页 |
| ·应用FQ-PCR检测三萜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 第17-18页 |
| ·植物中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NO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 ·NO在植物生长和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页 |
| ·植物中NO的来源途径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2 真菌诱导子与白桦悬浮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1-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植物材料来源 | 第21页 |
| ·白桦细胞培养 | 第21页 |
| ·白桦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1页 |
|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和添加 | 第21页 |
| ·真菌诱导子的菌种鉴定 | 第21-22页 |
| ·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22页 |
|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 ·白桦愈伤组织中三帖提取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22-24页 |
| ·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积累的真菌诱导子的筛选 | 第24-27页 |
| ·真菌诱导子与白桦悬浮细胞共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真菌诱导子促进悬浮细胞中三萜合成的防御机理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第32-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白桦细胞培养 | 第32页 |
|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和添加 | 第32页 |
| ·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32页 |
| ·培养液pH值和电导率的测定 | 第32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三萜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第33-35页 |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白桦悬浮细胞在真菌诱导子作用下的早期防御反应 | 第35-37页 |
| ·实时定量PCR检测三萜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37-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一氧化氮在真菌促进白桦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研究 | 第43-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白桦细胞培养 | 第43页 |
|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和添加 | 第43页 |
| ·SNP、cPITO、L-NAME和NaN3的添加 | 第43页 |
| ·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43页 |
| ·NO的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半定量RT-PCR检测BPW和NR基因的表达量 | 第44-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真菌诱导后白桦悬浮细胞中NO分子含量的变化 | 第46页 |
| ·真菌诱导后白桦悬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7页 |
| ·真菌诱导后白桦悬浮细胞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 第47-48页 |
| ·各种处理对真菌诱导后白桦细胞中NO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各种处理对真菌诱导后白桦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各种处理对真菌诱导后白桦细胞中三萜积累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种处理后白桦细胞中的BPW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 附录 | 第70-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