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性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8页 |
·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锂离子电池性能及其技术的发展 | 第14-17页 |
·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问题和必要性 | 第17-18页 |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软件的对比与选取 | 第24-28页 |
·拟解决的科学界关键问题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2章 锰酸锂电池热安全试验 | 第29-48页 |
·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29-31页 |
·电池的基本结构与详细尺寸 | 第30页 |
·电池的各组分材料 | 第30-31页 |
·锂离子电池性能特性试验 | 第31-36页 |
·试验对象和操作设备介绍 | 第31页 |
·恒流充、放电试验 | 第31-33页 |
·恒功率充、放电试验 | 第33-34页 |
·脉冲功率试验(HPPC 试验) | 第34-36页 |
·炉箱加热试验 | 第36-39页 |
·炉箱加热试验的操作准备 | 第37页 |
·炉箱加热试验的设计与关键步骤 | 第37-38页 |
·炉箱加热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外部短路试验 | 第39-42页 |
·外部短路试验过程的设计 | 第40-41页 |
·外部短路试验的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过充电试验 | 第42-45页 |
·过充电试验准备与过程设计 | 第42-43页 |
·过充电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针刺试验 | 第45-47页 |
·针刺试验准备与步骤设计 | 第45-46页 |
·针刺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炉箱加热工况的仿真与应用 | 第48-64页 |
·电池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8-56页 |
·锰酸锂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 第49页 |
·电池网格模型的划分与建立 | 第49-50页 |
·数学模型与生热机理阐释 | 第50-56页 |
·炉箱加热电池仿真结果分析与优化设计 | 第56-61页 |
·炉箱加热仿真过程与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极耳对电池生热的影响探讨 | 第60-61页 |
·不同表面散热系数对电池的影响分析 | 第61页 |
·炉箱仿真优化的具体应用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外部短路工况的仿真与应用 | 第64-74页 |
·外部短路三维电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针对外部短路仿真参数的优化和修正 | 第66-67页 |
·外部短路仿真过程及结果 | 第67-71页 |
·仿真反馈与结果数据分析 | 第67-69页 |
·仿真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69-71页 |
·锂离子三维模型建立方法总结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过充电工况的仿真与应用 | 第74-84页 |
·过充电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过充电时锂金属的副反应现象 | 第74页 |
·过充电过程中的电学模型 | 第74-75页 |
·过充电模型的仿真计算 | 第75-80页 |
·过充电工况仿真参数的应用 | 第75-76页 |
·过充电仿真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过充电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过充电仿真结果对实际应用的指导 | 第79-80页 |
·具有过充电缓冲功能的电池仿真研究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针刺工况的仿真与应用 | 第84-96页 |
·针刺热模型的建立与特殊改变 | 第84-87页 |
·针刺热失控机理研究 | 第84-85页 |
·针刺模型参数 | 第85-86页 |
·针刺数值计算参数 | 第86-87页 |
·针刺工况仿真情况分类讨论 | 第87-94页 |
·正极集流体与负极集流体连接 | 第87-88页 |
·正极集流体与负极涂层连接 | 第88-89页 |
·正极涂层与负极涂层连接 | 第89-90页 |
·正极涂层与负极集流体连接 | 第90-91页 |
·多种情况的叠加计算 | 第91-92页 |
·针刺各情况仿真对比分析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