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三次重要改革的背景比较分析 | 第8-13页 |
(一)三次重要改革背景的相近之处 | 第8-12页 |
1、三次改革时的中国均已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 | 第8页 |
2、财政根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 | 第8-10页 |
3、在政治层面上均出现了多种相互制衡的派系力量 | 第10页 |
4、均出现了思想多元化的趋势 | 第10-11页 |
5、都与战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 第11-12页 |
(二)三次重要改革背景的不同之处 | 第12-13页 |
二、清政府推动这三次重要改革的原因 | 第13-14页 |
(一)为了消除内忧外患 | 第13页 |
(二)为了维护统治 | 第13-14页 |
三、三次重要改革的内容比较分析 | 第14-19页 |
(一)三次改革内容的相近之处 | 第14-17页 |
1、从改革导向上看,三次重要改革均具有内紧外松的特点 | 第14-15页 |
2、从改革重点上看,都十分重视军事和经济的改革 | 第15-17页 |
(二)三次重要改革内容之间的差异 | 第17-19页 |
1、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三次重要改革的涉及范围有所不同 | 第17-18页 |
2、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三次重要改革的改革程度不断加深 | 第18-19页 |
四、三次重要改革的失败原因及教训的比较分析 | 第19-24页 |
(一)三次重要改革的领导阶级均不成熟,缺乏推动改革的能力 | 第19-21页 |
(二)三次重要改革均缺乏统筹考虑,没有掌握好改革的度 | 第21-22页 |
(三)三次重要改革均未取得广泛认同,全民改革意识不强 | 第22-24页 |
五、三次重要改革对当今改革的启示 | 第24-30页 |
(一)从改革导向的设定上,要顺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 第24-26页 |
1、改革态度必须主动,同时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 第24-25页 |
2、政府和国民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 | 第25页 |
3、推动改革要注重互动,切实激发全社会改革意识 | 第25-26页 |
(二)对改革路径的把握上,要有科学的部署 | 第26-27页 |
1、推动改革必须选择适合本国情况的道路并予以坚持 | 第26-27页 |
2、改革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考虑各种力量的均衡 | 第27页 |
(三)在改革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符合客观实际 | 第27-30页 |
1、要确保改革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 第27-28页 |
2、改革内容设定必须以群众利益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28-29页 |
3、推进改革必须把反腐放到第一位 | 第29-30页 |
结束语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