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与重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 | 第14页 |
·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为古村落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第14-15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亟待保护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7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7页 |
·归纳总结法 | 第17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17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东村 | 第20页 |
·文化景观 | 第20-21页 |
·古村落 | 第21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古村落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文化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现状特征 | 第25-60页 |
·东村文化景观的环境背景 | 第25-31页 |
·自然环境背景 | 第25-27页 |
·人文环境背景 | 第27-31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的类型 | 第31-34页 |
·国外文化景观的类型 | 第31-33页 |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 | 第33-34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4-53页 |
·物质构成要素 | 第34-50页 |
·非物质构成要素 | 第50-53页 |
·东村文化景观总体特征 | 第53-60页 |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群落 | 第54页 |
·表现出完整的外部空间形态 | 第54-56页 |
·传统风水观念指导的规划布局 | 第56-58页 |
·宗族核心建筑统摄全村的格局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 | 第60-77页 |
·文化景观演变影响因素 | 第60-65页 |
·自然因素 | 第60-62页 |
·社会因素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文化景观演变进程 | 第65-72页 |
·文化景观演变的基本类型 | 第65-66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历程 | 第66-72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机理 | 第72-77页 |
·自然环境特征与基质 | 第72-73页 |
·风水堪舆学说与空间形态 | 第73-74页 |
·宗法伦理观念与核心文化价值 | 第74-75页 |
·经济技术发展与文化景观演进 | 第75-77页 |
第五章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重构 | 第77-97页 |
·古村落文化重构理论 | 第77-81页 |
·古村落的系统观 | 第77-78页 |
·古村落文化景观重构原则 | 第78-79页 |
·古村落文化景观重构目标 | 第79-81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现状问题 | 第81-84页 |
·历史建筑残破 | 第81页 |
·形态节点风貌破损 | 第81-82页 |
·村落发展活力不足 | 第82-83页 |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灭失 | 第83页 |
·生态压力剧增 | 第83-84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重构策略研究 | 第84-86页 |
·继承——延续东村古村落整体的综合体验 | 第84页 |
·修补——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风貌 | 第84页 |
·重组——保留和发展结构性特征 | 第84-85页 |
·发展——自组织和他组织结合整体提升 | 第85-86页 |
·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重构方法研究 | 第86-97页 |
·空间重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继承和保护 | 第86-92页 |
·功能重构——传统生活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 第92-94页 |
·意境重构——对物质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扬 | 第94-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