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图表目录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问题提出第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4-15页
     ·研究意义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文献查阅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第15页
     ·历史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第15页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第15-16页
     ·“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第16页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第18-21页
     ·苏南第18页
     ·乡村第18-19页
     ·空间分异第19-21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第21-34页
   ·国外乡村空间转型的研究视角第21-24页
     ·乡村空间转型的经济学研究第21页
     ·乡村空间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第21-22页
     ·乡村空间转型的地理学研究第22-24页
   ·国外城乡空间模式及空间分异理论第24-28页
     ·城乡关系演化第24页
     ·城乡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第24-26页
     ·空间分异相关理论第26-27页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第27-28页
   ·国内乡村空间研究的综述第28-30页
     ·人文地理学关于乡村空间研究第28-29页
     ·城乡规划学关于乡村空间研究第29页
     ·土地管理学关于乡村空间研究第29-30页
   ·国内外研究简评与理论分析框架第30-34页
     ·国内外研究简评第30-31页
     ·理论分析框架建构第31-34页
第三章 村社一体化下的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第34-46页
   ·分异背景第34-35页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村非农化第34页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多样化农村土地制度第34-35页
   ·乡村空间分异特征第35-41页
     ·乡镇尺度的空间变化:小城镇“遍地开花”与均质发展第35-37页
     ·村域尺度的空间分异:由功能分化到空间分异第37-41页
   ·空间分异动力第41-43页
     ·政府:基层政权推动乡村工业化第41页
     ·市场:“双轨制”和“短缺经济”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空间第41-42页
     ·社会:基层的制度创新与农民自有住房改造第42-43页
   ·空间分异机制第43-46页
     ·“双就地”型乡村工业化与乡村空间分散发展第43-44页
     ·基层政权主导的发展模式与乡村空间分散格局第44页
     ·乡村政企一体化与小尺度空间分异第44-46页
第四章 市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第46-57页
   ·分异背景第46-49页
     ·市场化改革的确立第46-47页
     ·长三角全面开发开放第47页
     ·苏南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第47-49页
   ·空间分异特征第49-51页
     ·区域尺度的空间分异:乡镇功能与空间分化第49页
     ·镇域尺度的空间分异第49-51页
   ·空间分异动力第51-55页
     ·政府:参与市场经济的建构第52-53页
     ·市场:外资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第53-54页
     ·社会:乡村社会积极参与乡镇企业改制第54-55页
   ·空间分异机制第55-57页
     ·城市区域化强化空间集聚发展第55页
     ·要素产权改革及外来资本推动镇域空间分异第55-57页
第五章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第57-69页
   ·背景第57-58页
     ·城乡统筹第57页
     ·城市区域化第57页
     ·多元化改革第57-58页
   ·空间分异特征第58-64页
     ·区域空间尺度:城市区域化重构城乡空间结构第58-62页
     ·乡村空间:更大尺度上的分异第62-64页
   ·空间分异动力第64-67页
     ·政府:发展战略向乡村倾斜第64页
     ·市场: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64-65页
     ·社会:基层力量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第65-67页
   ·空间分异机制第67-69页
     ·政府主导乡村空间重构第67页
     ·土地资本化加速乡村空间分异第67-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主要结论第69-71页
     ·乡村空间的分异是“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组合的空间投影第69页
     ·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的特征、动力及机制第69-71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理论分析框架的完善第71页
     ·实证检验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水城意象的江南水乡城市交通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为例
下一篇:东村古村落文化景观演变与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