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方法的街区改造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街区改造方式的反思——适当小规模的改造 | 第13-14页 |
·街区发展目标的引导——“动态生长”的街区 | 第14页 |
·街区应变发展的需求——“高效化”的改造需求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街区模块化改造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0-38页 |
·模块化理论 | 第20-25页 |
·模块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模块的基本分类 | 第22页 |
·模块化设计本质 | 第22-24页 |
·模块化设计关键 | 第24-25页 |
·街区改造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5-26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7-33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7-29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9-32页 |
·模块理论实践应用 | 第32-33页 |
·街区模块化改造可适性 | 第33-36页 |
·街区可模块化基础条件 | 第33-34页 |
·街区模块化改造的变革性 | 第34-35页 |
·街区模块化改造的优势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街区模块化改造——模块的划分 | 第38-48页 |
·街区模块划分依据 | 第38-39页 |
·模块的独立性与模块间的兼容性 | 第38页 |
·模块的内聚性与模块间的耦合性 | 第38-39页 |
·街区模块划分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社会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环境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经济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街区模块特性 | 第42-47页 |
·模块功能属性 | 第42-44页 |
·模块空间规模 | 第44-45页 |
·模块管理方式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街区模块化改造——模块的置换与组合 | 第48-59页 |
·街区模块置换与组合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改造经济性 | 第48页 |
·空间整体性 | 第48页 |
·环境美观性 | 第48-49页 |
·选择多样性 | 第49页 |
·街区模块的置换 | 第49-52页 |
·标准化模块设计 | 第49-51页 |
·模块置换模式 | 第51-52页 |
·街区模块的组合 | 第52-54页 |
·模块接口形式 | 第52-53页 |
·模块组合方式 | 第53-54页 |
·街区模块化改造评价 | 第54-58页 |
·模块现状评价 | 第54-55页 |
·模块适宜性评价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街区模块化改造方法应用 | 第59-67页 |
·苏州 12 号街坊改造背景 | 第59-60页 |
·经济发展市场化 | 第59页 |
·公众参与多元化 | 第59-60页 |
·空间环境复杂化 | 第60页 |
·苏州 12 号街坊模块划分 | 第60-62页 |
·模块功能属性 | 第60-61页 |
·模块空间划分 | 第61页 |
·模块管理方式 | 第61-62页 |
·苏州 12 号街坊模块置换与组合 | 第62-66页 |
·模块的置换 | 第62-63页 |
·标准化模块的设计 | 第63-65页 |
·模块的组合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70页 |
·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页 |
·本次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