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北油田涧峪岔区长2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技术路线 | 第8页 |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8-10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8-9页 |
·主要认识 | 第9-1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0-15页 |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0-13页 |
·沉积特征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28页 |
·延长组地层特征与划分 | 第15-17页 |
·小层划分原则 | 第17-19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 第18-19页 |
·检验和修正小层划分 | 第19页 |
·小层划分及对比的步骤 | 第19-24页 |
·选取资料 | 第19-20页 |
·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网 | 第20-23页 |
·确定标志层 | 第23-24页 |
·划分及对比结果 | 第24-28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岩石学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岩石颜色特征 | 第28-29页 |
·岩性特征 | 第29页 |
·沉积构造 | 第29-30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生物特征 | 第31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31-37页 |
·自然电位测井 | 第32-33页 |
·自然伽马测井 | 第33-34页 |
·地层倾角测井 | 第34-35页 |
·组合分析及形态分析 | 第35-37页 |
·岩性及测井相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8-45页 |
·分流河道 | 第38-40页 |
·河道侧翼 | 第40-42页 |
·分流河道间 | 第42-45页 |
第六章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5-54页 |
·单井微相和剖面微相特征 | 第45-4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5-46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46-48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8-52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52-54页 |
·枝状砂体模式 | 第52-53页 |
·朵状砂体模式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