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北油田高台区石油地质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1-15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研究区开发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地层概述 | 第12-13页 |
·第四系 | 第12页 |
·上三叠统延长组 | 第12-13页 |
·沉积环境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5-33页 |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地层精细划分 | 第15页 |
·地层划分依据及特征界面 | 第15-20页 |
·第四系 | 第15页 |
·上三叠统延长组 | 第15-20页 |
·地层的划分 | 第20-21页 |
·长 4+5 油层组 | 第20-21页 |
·长 61亚油层组 | 第21页 |
·长 62亚油层组 | 第21页 |
·长 63亚油层组 | 第21页 |
·长 64亚油层组 | 第21页 |
·地层对比 | 第21-27页 |
·对比原则 | 第22-27页 |
·地层平面展布 | 第27-33页 |
·长 4+5 油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长 6 油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 第28页 |
·长 62油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 第28页 |
·长 63油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 第28页 |
·长 64油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 第28-33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分布 | 第33-56页 |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特征 | 第33页 |
·沉积相研究 | 第33-40页 |
·砂岩的颜色 | 第33-34页 |
·岩石类型特征 | 第34-35页 |
·沉积构造 | 第35-37页 |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 第37-40页 |
·砂岩结构成熟度特征 | 第40页 |
·沉积相的划分 | 第40-45页 |
·分流河道微相 | 第41-44页 |
·天然堤微相 | 第44页 |
·湖沼微相 | 第44-45页 |
·决口扇微相 | 第45页 |
·单井及连井相分析 | 第45-4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5-48页 |
·连井剖面相分析 | 第48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8-56页 |
第五章 储层测井解释与评价 | 第56-72页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56-58页 |
·自然伽玛 | 第56-57页 |
·声波时差 | 第57页 |
·电阻率 | 第57-58页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58-63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5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8-60页 |
·储层电性基本特征 | 第60-63页 |
·含油性特征 | 第63页 |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 第63-66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63-64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64-66页 |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66-68页 |
·地层因素与孔隙度关系 | 第66-67页 |
·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 | 第67-68页 |
·地层水电阻率确定 | 第68页 |
·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 第68页 |
·储层流体性质判别 | 第68-70页 |
·流体性质的判别方法 | 第68-70页 |
·储层测井精细解释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储集层特征 | 第72-85页 |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第72-73页 |
·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 | 第73-75页 |
·机械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 第73-74页 |
·胶结作用 | 第74-75页 |
·溶蚀作用 | 第75页 |
·物性特征 | 第75-78页 |
·物性分布的一般特征 | 第75-77页 |
·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第77-78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78-82页 |
·孔隙类型和大小 | 第78-79页 |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79-80页 |
·储层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80-81页 |
·物性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 | 第81-82页 |
·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82-85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82-83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83-84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84页 |
·储层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 | 第84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85-92页 |
·储层建模的原则 | 第85页 |
·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原则 | 第85页 |
·等时建模原则 | 第85页 |
·相控储层建模原则 | 第85页 |
·储层建模方法分类 | 第85-86页 |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86-91页 |
·建立原始数据库 | 第87页 |
·储层构造模型 | 第87-88页 |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 第88-91页 |
·三维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91-92页 |
·三维地质模型储层属性的展布趋势分析 | 第91-92页 |
第八章 储层评价与有利区块预测 | 第92-127页 |
·延长组储层分类标准 | 第92-93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93-99页 |
·储层纵横向展布规律 | 第99-122页 |
·储层纵向上展布规律 | 第99-103页 |
·储层横向上展布规律 | 第103-122页 |
·储层有利区块预测 | 第122-127页 |
·有利区块预测原则 | 第122页 |
·有利区带划分 | 第122-127页 |
第九章 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 第127-129页 |
·成藏组合特征 | 第127页 |
·成藏模式 | 第127页 |
·油水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 第127-12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