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油田泉83井区长2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8页 |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3页 |
·地层特征 | 第11页 |
·构造特征 | 第11页 |
·沉积特征 | 第11-13页 |
第三章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 第13-19页 |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3-18页 |
·标志层及其特征 | 第13-17页 |
·目的砂层组地层划分 | 第17-18页 |
·地层对比特征 | 第18-19页 |
第四章 油藏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总体构造特征 | 第19页 |
·微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五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0-29页 |
·沉积演化史 | 第20-21页 |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 第21-26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1-23页 |
·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 第23-26页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26-27页 |
·沉积微相的平面演化特征 | 第27-28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28-29页 |
第六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9-49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9-32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32-33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33-35页 |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第33-34页 |
·成岩-成孔演化模式 | 第34-35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39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9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9-43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0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0-42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2-43页 |
·储层渗流特征 | 第43-44页 |
·储层裂缝特征 | 第44-45页 |
·钻井试采分析 | 第44页 |
·人工裂缝监测 | 第44页 |
·动态资料分析 | 第44-45页 |
·储层敏感性 | 第45-49页 |
·速敏试验评价 | 第45-46页 |
·水敏试验评价 | 第46页 |
·盐敏试验评价 | 第46-47页 |
·酸敏试验评价 | 第47页 |
·碱敏试验评价 | 第47-49页 |
第七章 油藏特征研究 | 第49-52页 |
·流体性质 | 第49-50页 |
·原油性质 | 第49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49-50页 |
·温压系统 | 第50页 |
·成藏控制因素 | 第50-51页 |
·油藏类型 | 第51-52页 |
第八章 资源量评价 | 第52-67页 |
·储层“四性”关系 | 第52-54页 |
·测井解释模型 | 第54-58页 |
·测井数据标准化 | 第54页 |
·岩心归位 | 第54页 |
·泥质含量 | 第54页 |
·有效孔隙度 | 第54-56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56页 |
·测井解释含水(油)饱和度 | 第56-58页 |
·计算方法与计算单元 | 第58页 |
·资源量计算参数 | 第58-66页 |
·含油面积 | 第58-59页 |
·有效厚度 | 第59-64页 |
·有效孔隙度 | 第64页 |
·含油(水)饱和度 | 第64-65页 |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原始气油比 | 第65-66页 |
·地面原油密度 | 第66页 |
·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